我鼓动学员撕掉课件,为什么?

作为一个培训老师,我有时候会鼓动我的学员撕掉课件的封皮,用来做一些现场活动。

每次到这个环节,总是有一些学员无法下手,觉得这简直是在做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从小都被家长教育说要好好爱护书籍。

每每看到这样“爱护”书籍的学员,我都要苦口婆心的开始“洗脑”。


1、这不是“书籍”,这仅仅是打印出来的课件而已。不要混淆了书籍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混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书籍,我们笼统的被灌输着一个所谓书籍的概念:带有字的印刷品都叫书籍。

书籍最起码的标准是得有出版社吧,就这一个标准就可以明白课件压根就不是书。

即使是书籍,也是分类别的,有的书是用来珍藏的,而有的书是做工具使用的。

就如买车,有的古董车是用来珍藏的,有的车是用来开的。

对工具的最大尊重,就是赶紧用,使劲用,把工具用废了用残了,才是这个工具存在的真正价值。

我经常开玩笑说,这本课件成本最高的就是封皮这一页,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利用呢?而且一般情况下,培训课程结束后,这本课件也没啥用处了,大部分学员都会随手把这个课件直接丢在培训教室或者回去后扔掉,没有人会拿回去珍藏的。


2、你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包书皮吗?

我妈妈是小学老师,每年在开学前都会很用心的用挂历纸给我包书皮,话说80年代用挂历纸包书皮是很奢侈的行为。

可是,每次我妈妈给我包书皮后,我都会因为拆书皮挨训。为啥要拆书皮?因为小时候的我觉得新书皮特别好看。我每次都给妈妈讲:让我用几天新书皮,等用旧了再包起来。妈妈每次都回答说:要包起来,不能用旧。我就和妈妈争辩说,等我上三年级了,这二年级的书就用不上了,那二年级的书皮保护得那么新有什么用呢?估计那时候的妈妈也年轻,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过她有母亲的权威,每次都训我:小孩子怎么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书皮就是要新的才好看,不许拆书皮。

我在小学因为拆书皮挨过我妈妈多少训已经记不得了,估计那时候我妈妈也很崩溃。

可是,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包书皮吗?为什么书里面可以用旧,而书皮就不能用旧呢?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本书里学会了多少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说把书皮保护得有多好。

就如买一件衣服,为了这件衣服不被洗旧就舍不得穿,这有点本末倒置。

衣服保存得有多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穿了这件衣服让自己获得更多自信。

就如我在课堂上给学员讲,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听懂我讲的一点内容已经足够,而这本课件是否完整压根就不重要,撕掉封皮用来掌握我讲授的内容,对于这本课件而言是物尽其用。


3、“撕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论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时被我妈妈狠狠的揍了一顿,原因是妈妈检查我书包时发现我把书都撕成了两半,我还振振有词的给妈妈讲:上半学期背上本书就行了,下半学期再背下半本。

我虽然被妈妈拿着笤帚一顿揍,可我还是没啥悔改之意,因为我觉得除了不爱护书籍外,我的想法没啥大错。

为了让自己少挨点揍,我给妈妈讲:你揍我是因为我撕书,觉得我不好好学习,可是我自己觉得这是在好好学习,以后我保证成绩考得好,你就可以不再揍我吧。

小学考初中,我是所在小学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初中的学生;初中考高中,我是以当地第五名的成绩保送的;高中因为玩早恋影响了学业但还是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复习考上了本科;上班后利用三个多月的复习考上了公费研究生。

这的确有点显摆自己当年的考学成绩,不过我能说在所有的复习考试中我都是把书拆成一半一半的,这也算是我的“撕书”学习方法论吧。

到现在都记得在考研的时候,我当时在东北,冬天的大雪没过膝盖,我考研的同学趟着大雪背着十几斤重的考研资料去图书馆复习,有一种悲壮的气息,而我每次把考研资料拆成了五半,每次就带五分之一,连书包都不用带,状态上就轻松好多。

当然不是说要想考试成绩好,一定要“撕书”,而是说,“撕书”这件事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利用得好,还能有正向的价值。


4、我们和物品是什么样的关系?

你总是等到要来客人,才会使用高级餐具?这也许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它的“高级”。

你总是习惯买好多卫生纸囤在家里?也许根本是因为你对未来充满了不安。

你发现没有,我们买什么,用什么,丢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你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这些买回来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你时间空间的容器。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你不敢撕课件,彰显着你无法突破教条的思维屏障,也体现着对于学习的一些错误观念,同时也说明着某些勇气的缺失。


如果下次有机会参加杨老师的课程,让我们一起勇敢的“撕掉”课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鼓动学员撕掉课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