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和二七圩

        2021年春节前夕,凤院村的牌坊灯终于亮起来了。牌坊下竖起了两盆两米多高的年桔,又整齐摆放着数十盆菊花、一品红、红杜鹃等花卉,节庆的氛围比往年更浓了。我每次随着车流穿过牌坊进出古村,都能感觉到数百年前那太平寺和二七圩的热闹气氛,仿佛又回来了。

        是的,凤院村牌坊附近,数百年前就已出现了繁华的乡村市集二七圩。在那熙熙攘攘的二七圩背后,一片古树林中,还藏着一所从化古刹太平寺呢!它们两者相距不足六百米,共同成为明清时期从化溉洞古驿道的终点站。韶洞、溉洞甚至桃源洞的乡民,都可以沿着古驿道,抵达太平寺和二七圩,前往县城或在太平寺渡口乘船前往省城。

        我无法考证两者究竟何时出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寺以及太平寺渡口成名在先,二七圩以及二七村反而出名在后。

        至少早在十六世纪的明朝中叶,从化韶洞黎贯家族以“一门三进士”誉满全城的时候,太平寺就已香客盈门、远近闻名了。黎民表、民衷、民怀三兄弟就曾慕名前往太平寺参拜,并分别为太平寺题诗,留下了一段佳话。三首古诗均借景抒情,意境高远。黎民表以一句“雨花临近砌,山翠落前轩”描述了古刹清幽的环境;黎民怀更以一句“薝卜飘香气,娑罗露月光”回味着古刹惬意的时光(薝卜,本草纲目里指栀子花)。我个人更欣赏的是黎民衷(黎贯次子、黎民表弟,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笔下的《太平寺》。读着他的诗,我常常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古刹,感受到那种返璞归真的禅意,全诗如下:

释子离人群,高居远俗氛。

开门山色近,汲涧水源分。

禅榻常栖月,僧衣半裛云。

万缘俱寂后,钟磬夜深闻。

        我想,倘若当年的太平寺能像这些诗句一样保存至今,那么仅凭黎氏三兄弟与古刹结下的这一段佳缘、吟下的这点文字,足以吸引更多的香客与文人了。

        在明末崇祯七年(1634年)编纂的从化县图中,依然标注有太平寺。当时,流溪河东岸的太平寺,已经与下游的济川亭以及对岸的北帝祠齐名(北帝祠即北帝庙,建于1518年,是从化现存最古老的庙)。遗憾的是,此后的太平寺几经废立,历尽数百年沧桑,最终在日军侵华期间毁于一旦。

        今天我们看到的凤院太平寺,既不是原址重建的,也不复当年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只是上世纪末村民募资简单重建的平房。古刹只留下三块长满青苔的寺庙柱墩圆石以及一口破烂的明朝古钟而已。

        我曾多次参观太平寺留下来的这块古钟。古钟连顶挂总高约100厘米,钟口直径约70厘米,上面刻着“崇祯拾叁年七月吉日置”十个大字。如果不是赝品的话,那么它实属1640年的产物了。它的历史,要比从化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钟——吕田镇飞龙古庙遗址中,那一口康熙十年(1671年)铸造的古钟,还要久远呢!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太平寺是几乎彻底走进历史,被世人遗忘了。它旁边的凤院二七圩虽不再作为圩镇圩场,却能以地名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凤院二七圩,其实常常是与“二七村”并提的。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全粤村情》从化卷、以及散文家张晓明《从化自然村村名摭谈》一文,均提及“二七村”:江埔街东北面的二七村,始建于宋朝末年,由欧阳族人从江西吉州府南迁至从化凤院定居而形成。当时整个从化主要走水路运输农产品出去卖,该地旧时有一个码头,且以农历二、七为圩期,故又将村命名为二七圩。

        也就是说,二七圩的出现以及成名,与那个码头——太平寺渡口息息相关。从化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设有纸渡2处,上游以良口田岭背为埠,营运溪纸至太平寺;下游由太平寺运至广州。明清时期,随着人员和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二七圩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圩埠、墟集或乡村市集。

        老知青汤番群前辈曾整理过一篇资料《从化的墟市》。里面提到,据清雍正八年(1730年)《从化县志》中的《疆域墟市志》记载,“吾从地窄民贫,为墟者一十有三”。早在约三百年前的雍正年间,太平墟(即凤院二七墟)就是从化十三个墟市之一。到了民国时期,从化计有墟市十一个,已不见二七墟的名字了。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地方记要》中,二七墟已不再记录在册。抗战胜利后,从化大小墟镇增至24个,二七墟再次被记录在册,并与东区的石坑墟,鸡龙岗墟等墟镇齐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变迁,二七墟又逐渐不成墟矣。

        而在百姓的记忆之中,凤院村的老人却有这样的民间说法:凤院人自建村以来就很会做生意,也很热衷做生意。早在明清时期,该村欧阳氏族的大财主、大地主已在省城广州拥有多间金铺及商行。数百年前,凤院大围前排房屋很多都是铺位。后来为了方便各地商贩也来做生意,就在“凤院二七村”这个地方设立墟市,每逢农历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为墟日。每逢墟日,各地的人都来做买卖,市集非常兴旺(最热闹的时候,一天能卖掉整整两头大牛的牛肉呢!)。直到日军侵略从化的时候,二七墟才逐渐淡了下来。此后,二七墟载入县志的大事也不多了。除了从化大型驾校选址二七墟,村中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1951年12月30日,大土匪、大特务殷燕在此被围剿和击毙。

        2013年凤院牌坊建成之后,二七圩迎来了重聚人气重焕光彩的契机。先是光叔在太平寺路口的榕树头开了间榕树早餐店,接着霞姐在牌坊也开起了早餐店,后来辉仔也在牌坊开起了猪肉档。从凤院径1号到二七队67号,不足三百米的村道两旁,连锁旅店、便利店、车行、五金建材店、水泥店、食用油加工店、燃气服务部等应有尽有,甚至还设有大型停车场。

        今天的二七圩,车水马龙,百业兴旺,不是墟市,胜似墟市。甚至,它已成为老百姓练摊的好地方,带动了乡镇的地摊经济。农历二、七为圩期的老规矩,已被人们淡化。人们几乎每天或每个周末都能在这里选购水果、山药、姜蒜,以及鸡笼等农具、锅碗瓢盆等用具;节假日的时候,还有衣鞋、地毯、毛巾、桌椅、家禽以及各类干货。

        今天的二七圩,甚至令故地重游的陈秀珍、陈致明、赵彦苹、刘妙勤、陈韦宜五朵金花差点认不出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她们五位知青先后插队到凤院村二七生产队劳动和生活。当年她们曾在这里插秧、割禾,种三华李、木薯、番薯和花生,晒谷和分拣荔枝呢!

        其实,来到这里感慨万分的,何止这可爱可敬的五朵金花呢!太平寺和二七圩,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土地啊!我甚至认为,它们是从化小海河千年人文史之中,最值得深入挖掘和流传后世的篇章之一。

        繁华落尽,人文不老。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记得太平寺和二七圩的朋友,也献给从未听说过太平寺和二七圩的朋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平寺和二七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