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一章

      作者在《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提到,《乡土中国》的成因是“朋友的催稿”,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压力才有动力。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也是老朋友“笑嘻嘻催稿”, 一遍一遍的“先生,阿Q正传”,才成正果。

    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他们生于土,安于土,一生与土相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亩薄田亦可世代相传,土早已融进中国社会的基层,与他们相容相交,不可分割。你看,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后,“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家里的长辈总会给准备出远门的游子包一包家乡的土,“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那一方土,不仅可以种出饱腹的粮食、搭建居住的房屋,还承载着精神与情感。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一个封闭的社会很容易变得熟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这就是礼俗社会,他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而这信任是以规矩为依据的。“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这是在礼俗社会中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清朝的领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抗战时期是中国农民用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争的胜利……但是,长期囿于一方土地,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更为封闭,加之工业的发展, 土地上大量的劳动力流失,这也给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曾是农民命根子的土地带来了挑战。但是,从目前精准扶贫、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电商,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焕发生机的希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