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和“言语”运用 ——余映潮老师《〈论语〉十二章》课例研讨

    本期网研社中语组的课例研讨话题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余老师是如何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持人刘飞老师刚开始在犹豫“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不是过于专业化,让老师们有不接地气之感。我觉得老师们经过这么多期的课例研讨,应该都意识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再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培训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也确实需要深入专业领域,进行理论提升。

    再来学习一下“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概念和作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将文本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然后训练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听、说、读、写。这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表达与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如何具体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老师们仍存有很大困惑。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而“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所以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所以是具体的。语文课标修订稿中提出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说的都是对言语的运用。我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语言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行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也就是说,“语言”建构是基础,“言语”运用重提升。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里面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呢?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首先,余老师的课堂是扎实的课堂,他总能带领学生做好语言知识积累。余老师言简意赅地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学习的方法是先略读了解,后细读品析。于是,学生的笔记中就有了“语录体”知识;学习的四种收获(激励志向、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积累语言);传统文化中“贤”字的意义及这则语录精致的结构;“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之思考;“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等语文知识点的赏析……

    其次,余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他引领学生学会深层赏析和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对话中有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本节课学生的精彩主要体现在细读环节,“初步细读”和“分章细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匠心独运。对“贤”字的补充解释既是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也让同学们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所以,才有了后面极其精彩的回答。由此可看出,孩子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而后面的“比读赏析”更是一种升华式的品读,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阅读理解的层次。

    每次走进余老师的课堂,都好像在读一个精彩的故事,大故事中有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思路清晰,讲解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执教者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和课堂温度,还可以感受到学习者的思维碰撞、灵感迸发、能力提升。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重视“语言”的建构和“言语”的运用,也希望我们语文老师都能拥有讲课的课感,让学生拥有听课的课感,因为那样琴瑟和鸣的课堂才是魅力无穷的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建构和“言语”运用 ——余映潮老师《〈论语〉十二章》课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