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气象新,兵锋所指向何方!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盛世大唐开疆拓土,征伐四方的情况

2、时间跨度:约620年—770年

3、重要名词:东西突厥 渭水之盟 白江之战 吐蕃和亲

4、重要人物:唐太宗 颉利可汗 李靖 刘仁轨 文成公主

强敌环绕

从唐朝建立之初,一直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唐王朝不但有内部皇权之争,其实外部也不平静。

初唐时,周边分布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西北有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有吐蕃、南诏,东北有靺鞨,另外还有契丹、室韦、奚等等,各种势力相互纠缠,争斗不休,对初生的唐王朝形成了强大的威胁。渭水之盟就是例证。

渭水之盟

玄武门政变之后,新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全力处理内政,以平息政变余波。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外族可没给面子。

公元626年,北方的东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大军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京师大为震动。此时长安兵力薄弱,不过数万,进行军事对抗毫无胜算。

无奈之下,唐太宗和大臣们上演了一出空城计,亲自来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隔空对话,加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许之以利,最终双方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随后撤退。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军事作战,暂时稳定了局势,为唐王朝恢复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这是唐太宗战略上的成功。

唐与突厥的战争

经过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发展,唐王朝终于有实力和机会对付外部的威胁,首要的对手就是北方的突厥。

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约620年—745年),唐朝与突厥较大规模的战争一共有四次,战争结果:唐朝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平定了他们的复国与叛乱战争,基本消除了北方的威胁,拥有了其领地;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受到了极大的震慑,纷纷臣服,唐朝设立了北庭都护府进行属地管理。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吐谷(yu)浑是南北朝时期鲜卑的一支,由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派军队征讨。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挂帅出征,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大破吐谷浑,吐谷浑投降,伏允自缢而死。此役后唐朝在西北地区树立了威信,打开了向西扩大了唐朝疆域的通道。

唐朝诗人王昌龄有诗《从军行其五》为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前面《隋炀帝的高丽情结》一文中,讲到隋朝发动了四次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进攻。而唐朝则分别在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与位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等政权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

唐高宗655-668年间,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第二次战争中,高句丽、百济等政权相继被消灭。值得一提的是,唐军与跨海而来增援高句丽的倭国(日本)军队发生了一场海上遭遇战。

白江之战

这次战斗以中国军队完胜告终。

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唐朝水军七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船;日本水兵万余,一千多艘战船,准备在白江口登陆。日本虽然在人数、船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唐朝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本。对于这次战斗,《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部脱身而走。”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失败后退出了朝鲜半岛的争夺,转而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学习。

唐与吐蕃的战争

唐朝对西域的占领引起了吐蕃的紧张和不满,西域就在吐蕃北部。吐蕃历年多次对西域进行骚扰和攻击,导致了两国争夺该地区的战争。

从贞观十二年(638年)起,历时百年,唐朝与吐蕃较大规模的战争不下四次。双方时战时和,唐朝胜多败少。唐朝胜了,则保住西域安西四镇,吐蕃暂时臣服;败了则双方谈判,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或者以通婚的方式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就是典型的例子。

战争与和平

此外,唐朝还有对薛延陀、契丹、大食、回纥、南诏等地区和民族的战争。研究通史发现,唐朝立国近三百年,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或大或小的对外战争,更不用说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了。

我们通常以为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盛世应该是和平的,通过以上战例可以发现,内部的和平常常是以外部战争为代价换来的。

一个国家为了生存,为了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一定要发展军事力量,随时做好迎接战争的准备。

篇末赋诗

再来吟诵一首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是最为熟知的一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笔者也唱和一首《从军行》,共同回忆当年唐军征战边疆的苍茫岁月。

浓云墨色暗祁连,羌笛飞声过雪山。

胡骑单于应自量,三军严阵玉门关。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世大唐气象新,兵锋所指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