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1-3

1.1.2理性主义
(续)

上述理性主义的三种研究传统,虽然侧重点有明显差异,但在一些重要的构想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特别是建构主义与信息加工心理学之间。上述三种研究传统均强调有组织的方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建构主义与信息加工心理学还关注对信息作出表征与推理时的步骤及运作,将学习视作一种观念发展的建构过程,其中时常涉及学生在理解时的观念重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策略使用以及元认知等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它们对动机的探讨时常强调,许多学习显然可以在无需外部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观念和概念本身的兴趣。

应当指出,理性主义与之前所述的行为主义之间并非壁垒分明。有人(如Case,1992)曾将信息加工心理学划归为经验主义范畴,因为这种观念将知识看作是联想的网络及操作步骤的合成,但西方大多数学者还是将这种观点定位于理性主义的范畴,因为它强调在认知结构与操作步骤中对信息的组织。

同样,在早先的《学习论》(Theories ofLearning,Hilgard 8.Bower,1966)中,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论被视为是一种认知理论的新进展,尽管这一理论也看重行为结果,但鉴于其更为强调“学习是将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表征过程”(Bandura,1986),因此当今的研究者更偏向于称之为“社会认知理论”。这便是在分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为界定的情形。

具体来说,社会认知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强调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认为某一个体在某一情境下习得了某一行为,一旦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即人类个体并非生来就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库,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发生概率的结果。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除了学习者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直接学习(即刺激——反应的巩固联结)外,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这种学习又称替代学习。

为了研究此类学习,班杜拉曾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著名的“充气娃娃”系列模仿行为实验,以证实模仿和观察学习在儿童行为塑造中的作用。在实验中,班杜拉让三组儿童都观看成人榜样踢打一个充气娃娃的录像。第一组观察到的结果是榜样因踢打行为受到惩罚;第二组观察到的是榜样受到奖励;第三组观察到的是榜样既没受到奖励,也没受到惩罚。之后,观察儿童单独和玩具娃娃在一起时的情景。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惩罚的那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然后班杜拉又对看了榜样踢打充气娃娃录像的儿童全部给予强化,鼓励他们尽可能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结果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区别。这个实验证明,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这些人所产生的后果而习得的;情绪也可以这种方式学习,即通过观蔡榜样经历痛苦和愉快的体验时的情绪反应而习得。

在国内,近年来有研究者针对此类观察学习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表现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选取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共190名,采用实验法测查表情和动作模仿。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段时长2分17秒的视频,内容为18个不同成年人依次做出高兴、愤怒、悲伤等表情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对不同类型表情的无意识模仿存在发展性:随着年级增加,儿童对高兴表情的模仿时间增加,对悲伤和愤怒表情的模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2)不同年级儿童对表情的无意识模仿存在分化性:一、三年级儿童对不同表情的模仿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儿童对高兴和愤怒表情的模仿时间显著长于对悲伤表情的模仿时间;(3)小学儿童对动作的无意识模仿存在发展性:一年级儿童中产生动作模仿的比例显著大于三、五年级儿童。因此,研究者认为小学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表现出适应性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且不同模仿行为的关键期有所不同(卢晗,刘霞,叶亦青,隆欢,201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沟通也表现在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中。所谓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过程(Zimmerman,1989)。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并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的分布(Zimmerman &.Martinez-Pons,
1988)。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成分是: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对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为了达到某个学习目标,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依据自我效能感,选择使用更好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张林,周国韬,2003)。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学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