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赏析

和李商隐的《锦瑟》一样,读者对于《花非花》一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艳诗,他们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来慰籍与官妓的一夜情。

有人说是情诗,白居易通过此诗,道出对初恋情人湘灵的思念。

还有人说是悼亡诗,因为该诗被编在白居易诗集中的“感伤”之部,同册的还有《简简吟》、《真娘墓》两部悼亡名篇。

此诗意境“朦胧”,十分晦涩,想要弄懂他所表达的意会,还需查考它的写作年代,目前普遍的说法,认为该诗创作于公元823年之前,再次缩小范围的话,根据白居易的经历,本人认为应该在807至823年之间。

为什么有此推断?因为在这几年里无论是国家还是白居易个人都发生重大转折。

首先是“科举案”,牛僧儒等考生在科举试卷中针砭时弊,受到很多人一致好评,但是他们却触犯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认为这些考生含沙射影的在攻击自己,于是他鼓动旧氏族和宦官向宪宗哭诉,宪宗无奈,将当时的主考官和其他人一并革职,由于当时白居易任翰林学士,和他一起的官员几乎全遭贬谪,此后数十年的牛李党争因此而起。

再看白居易个人,815年白居易母亲因子金刚奴病亡,导致精神失常,投井自杀。没多久白居易当时唯一的女儿病亡,不久白居易又因言获罪,遭到贬谪。

在823年之前无论国家还是白居易个人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我认为此诗为艳诗和情诗的层面不大,而悼亡诗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之白居易信佛,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由悼亡而引发的感悟诗,其中的的道理就是佛法的“无常”论,白居易在此感悟人生之无常,一生中所经历的的事情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感叹自己的渺小,有探究佛法之意。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释义:说它是花吗?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此诗是一连串的隐喻,用花和雾来感叹万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此诗应和了白居易这些年的经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家庭的多灾多难,让白不得不在佛法中寻求解脱,而白居易信奉南宗禅,由花和雾悟到了人生的无常

可惜的是,白居易始终没有做到“顿悟”,人生无常有消极之意,而放下执着,坦然面对才是佛法的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非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