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学如不及”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85篇。

《论语泰伯篇第八》第17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则论语前辈名家解释各有不同。

【朱熹注解】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纔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钱穆先生注解】学问无穷,汲汲终日,犹恐不逮。或说:如不及,未得欲得也。恐失之,既得又恐失也。上句属温故,下句属知新。穿凿曲说,失平易而警策之意。今不取。

白话试译——先生说:“求学如像来不及般,还是怕失去了。”

【李泽厚先生译文】孔子说:“ 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

不知大家是否明白?能否理解?我们来看看南怀瑾先生的注解,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并解释说——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

大家要特别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

比较各位前辈的注解,我更赞同南怀瑾先生的。特别是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学时总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住核心与精髓,《礼记》中讲“学然后知不足”,实在是大智慧语。越学越觉得自己懂得少,越学越觉得自己渺小。而且还恐怕学的不牢,记不住,没有两天就忘了。

李泽厚先生注解——既急求新知,又恐失旧识,故瞻前顾后。

我不太赞同这种注解。如果这样理解,做学问都成了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家伙。

我的解释——学了总感觉没有学好,又担心学得不牢失去了。这可能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的真实感受。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敬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论语》之辩析“学如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