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分享

一切的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这是作家武志红写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封面的一句话。拥抱你的不完美就好!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果真如此吗?

现实是这些每个人都懂,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是感觉没用?

这源于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可见认识自己有多么的不易,之所以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黑暗、太多痛苦,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我们无法欺骗自己。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我们要知道:

第一坏习惯不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这是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恶习代表着我们内心的需要,我们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坏习惯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一部分,接受它才能更好改变它。我们都曾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昨天安排好了今天要做的事,但忽然间就不想干了,于是放纵自己,一整天就那么晃过了,到晚上就又觉得自己像一个黑洞,可怕……”“心里也知道减肥最有效的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但是遇上情绪低落,朋友相约,就又敞开了大吃,于是又出现自责……”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没有自控力,让坏习惯成了我们的主人。

无论我们多么痛恨坏习惯,不可否认,坏习惯一定曾让我们获益,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循环: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让当事人产生了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重复这个行为,可以再得到奖励”。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人对做某些事充满了恐惧,原因就是他们在以前因为做类似这种事情时遭受到过严厉的惩罚。而人恰恰都是非理性的,大都根据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这就是事实。

积习为何难改?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钟杰博士说,最新的神经研究发现,每一个“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也比较轻;持久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也比较重,并且,那些“刻痕”比较重的神经回路可以说有独立的生命力,它们自己启动后,我们就会忍不住去重复相关的行为。

恶习除了“刻舟求剑”式的好处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愿望立即得到满足,比如小孩子进到超市,哭着闹着要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成人不同,成人需要同时进行几件事情,而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时候,成人就必须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这是成人和孩子最大的区别。问题是,很多成人其实和孩子一样,就希望立即得到满足,根本没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譬如,对于手机、电脑一有空就迫不及待打开看,一旦打开就根本无法停下来,不知不觉,就会停止要去做的工作,最终耽误工作。

那是不是说要改变恶习,就必须控制住自己,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控制就是我们会将坏习惯当作自己的对立面看待,只想着去击败它,但这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最终你越压抑它,它就反击越厉害,这也就是很多胖子、酗酒着、网络成瘾者等人群在改变坏习惯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你必须在周末写出报告,否则会付出代价,但你却呆呆地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字也不愿意敲。你一会儿打开旅游网站,一会儿打开爬山网站,所有的内容你都看过了,但你还是一遍遍地刷新网页。你强烈地谴责自己,发誓再也不做这些无聊事了。但过了一会儿,刚写了几个字,你又开始刷新网页了。

那么,换个方式,仔细聆听一下你内心的声音,你会听见,你心中有一个部分在大喊:你整天做令人烦躁和劳累的工作,你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现在,你要感谢这个“次人格”对你的关心和帮助,告诉它你一定会去,但此时此刻,你必须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纠缠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诺。

所以当我们把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做朋友来看待,接纳它,与之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我们总能从中找到正面的信息。接下来,做出改变恶习的决定,然后找到使命感,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而且必须立即去做。

1.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规定一些小的任务,慢慢开始,在一些小的方面向自己做出承诺并且遵守这些承诺,让内心引导自己做出承诺,承诺一旦做出了,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都要遵守下去,这样就会越来越自信。

2.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这很容易实现,而实现的喜悦就是一种强化,会使新的习惯更强大。

3.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图一天把恶习全消灭,那做不到。

4.不要积累太多的未完成地事情,无论这个事情多么不起眼。

5.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选择任意一个想法,只要是你内心的愿望去做就好。

只要去行动,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第二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我们在精神中竖立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悲伤是非常让人难受地情绪,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否认,只会让我们更受伤,只有坦然接受,我们的心灵才能从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解放,甚至,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儿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可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让我们置死地而后生。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地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地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我们生活中的磨难很多,而家庭“遗传”是最常见的磨难,有的还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循环;还有愿望的“接力”,祖父有梦想A,没有实现,他将梦想A强加在孩子头上;父亲有梦想B,但因为被祖父强加了梦想A,梦想B没有实现,于是,他将梦想B强加到自己孩子头上,从而形成一种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从自己开始,将自己的苦难转化为催化剂,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不仅要原谅“内心的小孩”,也要原谅曾经制造错误的父母或他人,无论我们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经验与教训,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和解产生时,家庭的苦难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获得新生的催化剂。

第三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我们惧怕愤怒,是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需的,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而愤怒恰恰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愤怒有好的和坏的,好的愤怒会捍卫我们的个人空间,阻止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爱,拉近我们与另一个人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再孤独,并充分享受关系的温暖与美好。而自由的获得,离不开愤怒与攻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令一个人身上,而那个被强加的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愤怒如果被压抑太久太多,就会成毁灭性的爆发。我们要理解愤怒,这样才能触及它的核心。

第四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海灵格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而且,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最终一定会逃离,一旦做出逃离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并且会强烈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受害者甘愿以受害者自居,最多只是抱怨,却从不实施报复或奋起反抗,因为总有人帮他们去争取公平。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好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牺牲自己的需要。

坏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纵容自己的需要。

好人与坏人,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平衡。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罪恶感消灭时他会变得更邪恶。

一个人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是“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一个人的性格浓缩着童年的一切人际关系。

第五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战胜恐惧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且是暂时的,但最好的办法是去聆听恐惧,发现它所传递的信息。

对于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不是逃避,而是拥抱它们,我们只有接受、理解了,才是治愈之路,才是成长之路。

努力改变自己,让爱在心里流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