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224)

卷七(一) 【原书卷七·四】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江宁项氏花园,日与沈补萝及余游览名山,人观者号“三仙出洞”。《题画梅》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秋葵》云:“肃瑟风吹永巷长,采衣非复旧时黄。到头只觉君恩重,常自倾心向太阳。”晴江牧滁州,见醉翁亭古梅,伏地再拜。其风趣如此。

通州,指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此地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明道二年(1033年)仍称通州。后多次变更,至康熙六年(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1993年2月,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清代诗画家、官员,为“扬州八怪”之一。因雍正二年以前通州隶属扬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故被列为“扬州八怪”。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寓南京,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徐渭,自号“青藤居士”)、白阳(陈淳,自号“白阳山人”)、竹憨(灵壁,号竹憨,僧人,清吴江人。善画山水兰花竹石果品,兼工草书)之间。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印有“梅花手段”,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沈凤,(1685—1755),男,字凡民,号补萝,又有飘溟、樊溟、凡翁、谦斋、补萝散人、补萝外史、桐君等别号。清代江苏江阴人。官南河同知。虬髯古貌,广颊方颐,世人称为古君子。受书法于王虚舟(澍)、淹通博鉴,工铁笔,善山水。自言生平篆刻第一,画次之,字又次之。画多干笔,尝临倪瓒小幅,鉴者莫辨。袁枚极重之,随园联额皆其手书。晚年不肯刻石作画而肯书。有谦斋印谱。卒年七十一。

秋葵,此处当指葵花、向日葵。

永巷,释义:1、皇宫中的长巷,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也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清稗类钞.礼制.选宫女》:“(宫女)入宫后,除配各宫外,置永巷中。巷十室,居十人,一内监领之。每餐,置饭木桶,咸鸡、鸭肉二片佐之,臭腐不中食,还之,下餐复进,故宫女姿色多消减。唯衣由内务府进,绸缎至佳,四时更新耳。”2、汉代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南史.后妃传论》:永巷贫空,有同素室。”3、古时皇宫里妃嫔住的地方。清吴伟业《圆圆曲》: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4、长弄堂。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采衣,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滁州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袁枚与李方膺关系密切,李因病返回通州,临终前一日还亲笔托袁枚为其撰写墓志。可见二者关系非同一般。本条诗话收录之李方膺诗,与袁枚倡导之“性灵”写诗契合。惟《秋葵》一诗,按照现在的人看法,似乎结句有阿谀之感。其实,在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之时,作为一个曾身陷囹圄、又被屡次罢官的画家来说,不表表忠心是无法生存的。此中感受,非经类似时代或同此经历者不可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读《随园诗话》(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