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彼岸》笔记——第五章论道德的自然史(2)

190

“人人都不想受到损害,因此一切恶都不是故意的。因为恶人也损害了自己:他若是知道这事是恶的,他便不会做了。如此说来,恶人的恶,只是由于一个错误。若是恶人摆脱这个错误,恶人必然会变好。”这种推理方式散发着贱民的气味,他们只看到恶行有糟糕的下场,就判断“行恶是愚蠢的”,而他们的“善”也不过等同于“有用和舒适”。这种苏格拉底式的道德功利主义出现在柏拉图的道德中,是违背了高贵的柏拉图的初衷。

体会:尼采认为柏拉图不得不为自己老师擦屁股,所以有些地方把自己也搭进去,产生与自己主流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尼采眼里苏格拉底是贱民,柏拉图是好贵的。

尼采尝试区分苏格拉底学说和真正的柏拉图学说。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寻求,是对自己无知的批判意识。只有这种意义上的智者才可能也必然是品德高尚的”。这一观点使得道德行为依附于理论认识,认为美德的匮乏归根结底是无知的表现。你才在此做出了评价,他批评苏格拉底的这一美德学说,其实只是代表了一种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后来的柏拉图才会解释不涉及实用考虑的东西做出努力。

191

神学上“信”与“知”的古老问题是本能与理智的问题。

在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方面,本能是否比理性享有更大的权威?苏格拉底首先站到了理智的一边,终其一生嘲笑那些高贵的雅典人笨拙无能,都是受本能驱使的,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行为动机。虽然如此,苏格拉底也在暗地里嘲笑自己,以其更为精致的良知和自省,他在自己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困难和无能,于是奉劝自己,既然如此又何必于本能分道扬镳。——人得听从本能,但也得说服理性,以有力的理由对本能进行辅导。——他其实对道德判断中的非理性一目了然,却让自己良知以一种自欺的方式获得满足。

在道德方面迄今为止取得胜利的是本能。基督徒把他们叫做“信仰”,我则称它为“畜群”。笛卡尔大概可以除外。他是理性主义之父,他只承认理智唯一的权威。然而理智只是工具而已,在此笛卡尔未免浅薄。

体会:本节很精彩,讨论本能与理性。尼采批判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当然认为道德是一种本能。还能看出尼采对苏格拉底是怀有敬意的。

192

谁若追踪某一门科学的历史,无论在哪个领域,首先得以发展的都是仓促的假设,都是臆想,都是善良而愚蠢的信仰意志,都是怀疑与耐心的匮乏。

我们的感官反应很慢,乐于炒冷饭,不喜欢接触新事物,总喜欢用旧眼光和习惯对待。我们自古以来从骨子里就惯于说谎,不完整仔细地了解,而是臆造其中大部分内容。

体会:从心理学角度。

195

犹太人实现了颠倒一切价值的奇迹,因此人世生活几千年一直保有某种新奇而危险的魅力,他们的先知将富有、无神、邪恶、暴力、肉欲融为一体,并且前所未有地将“尘世”一词铸成耻辱。犹太民族的意义就在于这种颠倒价值,道德中的奴隶起义即从他们开始。

体会:批判犹太教的道德。

196

太阳之外有无数黑暗的天体等待推断那些我们将永不得见的天体。私下里我们不妨说这是一种比喻,在道德心理学家眼中,整张新图便是一种比喻语言和符号语言,此中许多事物,皆可缄默不语。

体会:这个生动的比喻很好诠释尼采的道德。另外,不知道维特根斯坦“不可说”是不是看了尼采的“缄默不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恶的彼岸》笔记——第五章论道德的自然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