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朱树英老师(三)

        认真学习朱老师的两本书,用了番茄钟计时方法,收获不是一点点,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两本共有54个案例,看了有一半了。每天都带上这本书,有空就来一个番茄钟,沉浸在朱老师的案例里,是一种愉快和愉悦的体验。

晨练所见

        对于书中引用的法规法条,我也立马用手机搜索出来(就这一点比朱老师方面的工具书方便多了),逐条逐款逐项,逐句逐字的对照记忆,摘抄于文件夹。先做一个模仿者,或者深度的模仿者更好。

        由于朱老师的书本专业性特别强,对于不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和房地产流程的人来说,阅读一定是个无趣和困难的过程,我也是一边读一边用笔勾画着,尽管降低了阅读速度,但阅读的快慢是为理解服务的。才读一遍,整本书就已经够烂了。

        好在朱老师的书里对每一个案件都是反反复复讲述了好多遍,同一个法条也是随时引用全文,每个案例都能记住一些条款,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学到了精要,这就是大师的使命(朱老师自己的说法)。

晨练所见

        在学习朱老师两本书的同时,早起运动的时间我又听了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中关于个人收入最终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起点,通常,学位越高,起点越高;一个是增长的斜率,学识越高,人越努力,增长斜率就越高。

        诚如朱老师自己所言,初中毕业后从事木匠工作,明显不是高起点。但朱老师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四年的中文,后又学习了三年的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律,工作也调到了公司的秘书岗位并且一天没有停下记录和写总结的习惯。这好像007er的写作的模式哩

        朱老师也碰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上海建工集团的总工程师和首批工程院院士的叶可明,一位技术型领导,对企业的法制建设非常重视,鼓励朱老师从事法律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朱老师1986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做了企业法律顾问岗位。1992年开始做了全职律师,已经43岁。

韭菜花

        朱老师就是努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了增长斜率,从而达到了现在致力于为时代培养更多的建筑工程和房地产专业的律师的胸怀。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好的没法和朱老师当年相比了。但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环境成了新的问号?

很多时候,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环境,取决于我们周围都是什么样的人。(007er社群和班级和同学应该是个好环境,让我们每周或者每月检查自己四次,及时的回顾自己,不至于迷失太久。虽然不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这和当下我们律师行业各地进行的公司化和专业化的建设又不谋而合了,到底什么制度的律师事务所是最好的?

家乡的大海

        可以借助企业公司的视角来看呀:“判断一家公司的工程团队是否好,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是什么样的人跳槽去那家公司。如果行业里最优秀公司的人都往那家公司流动,它的工程团队就差不了。如果它的能人都往外跑,那就危险了。再有一个就是看那个工程团队的平均年龄,有没有年轻人加入。一个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公司,情况恐怕不大妙。”(摘自吴军老师《谷歌方法论》)

        对比来看,就简单易懂了。现在的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从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来看,一些优秀的大所整合了资源,共享了平台,提高了律师服务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带来了企业更为渴望的法律需求,增加了企业的优质的服务体验,很多年轻优秀的律师都到了这些所里或是这些所的分支机构,青年律师得到了较快的成长和发展,这就是明证呀。

        退一步说,不管是几线的城市,所有的行政机关不都是用上了全国统一的办公软件了吗?政府部门用的系统和首都的没有区别,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些上面争执呢?

悦湖湾别墅

        在钦佩朱老师这些牛人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方法论,能够让我们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上一次听了陈海贤老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朱老师那样的成就,但是对于追求进步和成长,并且研究方法论的人来说,想要成长还是有方法的。

        有人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

        注重学识。

      象朱老师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学识。

        想得更明白,行动起来更有收获,做起来更能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

丝山赢顶

        这里可以想到诸葛亮的《诫子书》的内容作为方法论,也行。

        还有就是:一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二是放弃妄念不去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只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会专注和精进。

        总结本篇,读朱老师的书,学习朱老师的积累学识,增加增长斜率;和进步向上的团队合作,进入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成长中诫浮躁。

你可能感兴趣的:(继续|学习朱树英老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