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这部影视剧从2008年上映至今依然是众多朋友推荐必看的经典影视剧之一。而剧中由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这个角色,做出上述这样“大逆不道”、“无情无义”、“铁石心肠”一反常情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像其他类似的角色引起我们内心的反感与憎恨,反而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似乎更有一种似懂非懂的人生启发。
面对病危在床、靠氧气维持生命的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居然提出要拔掉父亲的氧气管,让全家人都视他为不孝之子;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友打电话与自己做最后的诀别,他居然没有只言片语的劝慰,使得女友的父亲对他终身不予原谅;即使他独自椎心呕血,但他内心依然坚持自我的判定,没做任何解释与申辩,选择了默默的承受这一切。
佛教圣地五台山:韩楚风事先准备了二十万作为敲门砖。当他用10万元的进香,都不能与大师见上一面,韩楚风一时没了主意。这时丁元英从怀里取出一个普通信封再次递给守门僧人,说:“请师父再辛苦一趟把这个交给大师,如果大师还是不肯接见,我们就不打扰了。”
守门僧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信封进去了。
门口只剩下丁元英和韩楚风两人。韩楚风不解地问:“什么招儿?”
丁元英说:“我诌的一首词,不是招儿的招儿,随缘吧。”
这次守门僧人进去的时间比较长,好一会儿空着手回来了,手里的信封已不见,这似乎是一个有希望的信息。果然,守门僧人走过来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进了明心阁,智玄大师伸手示意说:“两位施主请坐。”待客人落座后智玄大师问道:“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僧收下了钱呢?”
韩楚风答道:“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
智玄大师笑了笑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以丁元英的佛论来讲,他认为:每个人修佛的目的不同,有的人修的是来生佛,入了佛门不见得离开尘世;有的人修的是今生佛,在尘世也不见得就没有佛的觉悟。
这段韩楚风都被震撼到了,可惜这段电视剧删除了,没有播放出来,但是小说上面有还原!
可以说,“天道”,即“遥远的救世主”,在其每一个字背后都有深刻的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豆豆的小说一直如此。词藻虽不华丽,却有深远的意义。读这本书能让你思考人生,改变思维方式。
其实要看懂故事情节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只要参透了剧中“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这首偈句的人,便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才能理解丁元英的所作所为。而这首偈句其实也是本剧的一个伏笔和暗示,如同《红楼梦》中的“判词”一样具有隐喻的作用。
剧中这首偈句的原文是: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偈句应该说是比较深奥的,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读过《金刚经》的人很难就字面意思有深刻的理解,而每个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对这首偈句的解释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于这样需要通过人生体悟来解释的偈句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对自身生命情感的体悟有多深,就是你就对这首偈句的理解和解释。
第一句,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既是悟道的人就不要说什么天命所归,为了取得真经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相信命是天注定的,那你还悟什么道呢?
悟道的过程就是领悟生命真谛的过程,而众生所说的天命其实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那追寻真谛的过程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知道这辈子注定贫困或者富有,那我们就选择躺平,反正要贫困,努力没有意义了,反正会富有,努力也没有意义了;
后半句,其实丁元英在后面的对话中已经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即“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佛家讲“明心见性”,如果你为了求取真经而去修行,就住相了,是求不得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句话,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人这一辈子,没有谁是一生平坦,一生富贵,也没有谁是终身坎坷,终身贫穷的,一切的人生际遇都在悲与喜、枯与荣的变化之中,并不是前生就注定了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佛家不是讲轮回,论因果吗,今生的荣华富贵或者贫穷卑贱都是前世的善恶所致吗?其实这只不过是佛家引导众生行善的说法,佛家说“缘起性空,自性本空”。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我们的父母共同组建了一个家庭,生育养育了我们,我们和父母的存在使得这个家庭得以存在;后来有一天,父母去世了,这个家庭也就没有了;那么这个家庭在没有组建之前是没有的,组建之后曾经存在过,但随着家庭成员的逝去,这个家庭又消失了,以后不会再有。没有永恒的存在,缘汇则生,缘离则灭,其实都是虚无的。
第三句,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这句话的前半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穿上袈裟出家的人并不是完全就六根清净了,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想穿上袈裟就获得清净是实现不了的,反过来说,真正得清净的人不一定要穿上袈裟出家。因为内心的清净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形象或所处的环境;
后半句,红尘不染性空。前面我们提到,佛家说的“缘起性空,自性本空”。红尘也就是我们人生的各种因缘际会,本也来源于性空,但红尘与性空完全异同,性空是虚无的,而红尘是现实存在的,这是无中生有的智慧。用性空的智慧来看待问题,我们什么都没必要去求、去争,而滚滚红尘中,我们反而在不断的索求、争取。
前半句与后半句是相对的两种说法,袈裟带不来清净,出自性空的红尘太在乎拥有。
最后一句,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既然是佛家的偈句,还是用佛家的话来解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能感知的世间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切都是虚无的。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归根结底,这首偈句的核心意思表达了佛家讲的一个“无”字。其实,小说的人物思想或影视剧中的角色表达,是比佛家的一切皆“无”更高的智慧境界,就是“无为而为”。
就是明知道一切的行动结果都会归于虚无,但还是选择了去做。丁元英在剧中的原话是:“扶贫不过是一场空,什么神话,不过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扒着井沿看一下而已,不解决造血问题。”
把一切结局或事理都洞悉透彻的丁元英才会在自己的父亲与挚爱面临生死的时刻做出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言论和举动。而答应芮小丹帮助王庙村扶贫是基于对女友的爱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