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认为古典音乐已经进入低潮的“共识”影响下,不少年轻艺术家走上炫技或者走上通俗化跨界的道路。
专注严肃音乐的青年艺术家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专注的音乐家选择严肃认真的艺术探索之道。德国青年小提琴家伊莎贝拉·浮士德(Isabelle Faust)早年并没有任何“天才儿童一夜成名”的故事,她在今时今日成为世界乐坛上顶尖的独奏家,完全靠自己的耐心和坚持。
出道以来,她录制的巴托克小提琴奏鸣曲、巴赫无伴奏奏鸣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屡获好评。
伊莎贝拉·浮士德出生在在保守的德国西南部施瓦巴赫-威斯法伦州,父亲是热爱小提琴的高中老师,而母亲则是一位大提琴教师。
伊莎贝拉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五岁的时候跟父亲一起参加小提琴培训班,当时的伊莎贝拉并不认识读谱,只能够跟着父亲拉出来的旋律来拉琴。父女就是这样通过一起学习小提琴来培养出亲子感情。
伊莎贝拉的哥哥则自小练习中提琴,长大后成为了不莱梅爱乐乐团的驻团独奏家。热爱音乐的父亲还专门从斯图加特请来一位专业音乐家与家人组成了一支弦乐四重奏。自小培育的室内乐演奏让伊莎贝拉懂得了相互聆听的感觉和技巧。
伊萨贝拉的曲目非常广泛,然而她与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的作品却有一段不解之缘。在她十一岁的时候,伊莎贝拉曾经跟随与巴托克有私人交往的小提琴家Denes Zsigmondy学习过一段时间,而正是在这段时期她走进了巴托克的音乐世界。
2010年的时候,伊莎贝拉曾经录制过巴托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和一套改编成小提琴与钢琴的《罗马尼亚舞曲》。
在2013年,伊莎贝拉联手丹尼尔·哈丁/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录制两首巴托克的小提琴协奏曲。
巴托克——创新求变的作曲家
在1907年,刚开始作曲生涯的贝拉·巴托克爱上了18岁的女小提琴家Stefi Geyer,并且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
然而年轻貌美的小提琴家却看不起这个出身底层,不懂风情,而且总是发表社会高见的“激进人士”。巴托克创作的这首协奏曲她连看也不看一眼,自此之后这部作品在两者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机会上演。
它的唯一抄本被小提琴家扔在抽屉里尘封数年,直到她在1956年去世后两年才得以上演。
巴托克创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初衷是要用“四个音的爱情和弦”,通过三个乐章来描绘一副爱人的肖像。
除了“犹如天仙般的美丽”的动机,巴托克要用一种“幽默的”手法来展现他心目中“暴躁”、“冷酷”、“安静”的单恋对象。
然而很快巴托克又改变了主意。
受到李斯特创作《浮士德交响曲》和《梅尔菲斯圆舞曲》的影响,他认为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应该只用两个乐章来表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和人物。
于是最终成型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只有两个乐章,为的是用同一个体裁来展现一样事物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性格和感情。
他在第一乐章保留了单恋对象“美若天仙”的音乐动机,然而在第二乐章则使用了“蠢驴”的动机。这只“蠢驴”说的是作曲家自己。
他与小提琴家两人的关系此时已经降至冰点,在作品完成之后的数天,女小提琴家明确表示她拒绝巴托克的求爱,此乐章有一种绝望和自嘲的感觉。
巴托克的热切追求得到的只是对方的冷遇,男方在女方面前感到无比自卑和不自信,感到自己好像一只蠢驴一样。在追求Stefi Geyer的爱情失败了之后,作曲家几乎三十年没有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他在这个领域的再次动笔是在1936年的时候,旅居荷兰的匈牙利小提琴家Zoltan Szekely委任他创作另外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此时的巴托克已经完成了《匈牙利乡村素描》和《弦乐、钢琴和敲击乐组曲》。
巴托克在充分挖掘匈牙利民间音乐、文化和农耕素材之后创作出一套完全有别于德意志浪漫主义传统的匈牙利音乐语言。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当中那些动机的运用到了这个阶段对于他来说已经过时。巴托克创作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构思和想法后世所知晓的并不多。在流传下来的文献里,人们知道他的初衷是要在《弦乐、钢琴和敲击乐组曲》的基础上写一部只有一个乐章的音乐会协奏曲,但是却遭到了小提琴家的反对。
巴托克后来几易其稿,显示出自己不小的野心:他并非只是想创作出一部三乐章小提琴协奏曲,而是尽可能地打破浪漫主义传统,用十二音阶瓦解作品本身的主题动机。巴托克喜欢创新,第一次使用的技巧第二次就感到讨厌。
到最后,作曲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完成管弦乐配器,并且在1939年3月23日由伟大的荷兰指挥家威廉·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进行首演。
在四十年代,此作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纽约、芝加哥、明尼苏达、克利夫兰和匹兹堡等地方进行了十二次巡演。小提琴家梅纽恩把它视为自己的保留曲目之一,莱纳、罗津斯基、多拉蒂等人也非常钟爱这部作品。
然而作曲家在有生之年却看不到此作乐谱的正规出版,因此围绕这部作品的正确配器和断句后来多有争论和考究。
媚俗时代中的低调之花
对于伊莎贝拉·浮士德来说,巴托克创作的这些故事,都在中学的时候由巴托克的私交朋友Denes Zsigmondy跟她言传身教一一道来。
要知道,作为二十世纪的小提琴保留曲目,巴托克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录音版本如过江之鲫,梅纽恩和郑京和等人都留下不少著名的录音,而不少新人也选择它作为展现自己对二十世纪音乐理解的平台。
伊莎贝拉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有Zsigmondy这样与巴托克有私人关系的老师来指导自己理解作曲家的断句和速度。伊莎贝拉的演绎沉着稳定,运弓力度和语句大方得体,散发着无穷的张力。然而外界更加关心的是她如何演绎罕见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伊莎贝拉在第一乐章抓住浪漫但又脆弱和神经质的气氛,开头由远及近的动机好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样让人浮想联翩。她所用的1704年Stradivarius发出完美的音色,散发出该作品同时代所处的浪漫主义末期的绮丽色彩。
大家对这期 Voice 还满意吗?
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可以到后台与子曰君进行互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