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私的基因》有感1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200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的畅销书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这周我们一起共读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文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呢》,作者道金斯提出了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在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发迹的匪徒一样,我们的基因生存了下来,有的长达几百万年。这使我们有理由在我们的基因中发现某些特性。作者将要论证的是,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第二章《复制基因》中,提到了某一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事实上,一个能复制自己的分子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难得,这种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我们可以把复制基因当做模型或样板,把它想象为由一条复杂的链构成的大分子,链本身是由各种类型的起构件作用的分子组成的。在复制基因周围的汤里,这种小小的构件多得是。现在让我们假定每一块构件都具有吸引其同类的亲和力。来自汤里的这种构件一接触到它对之有亲和力的复制基因的另一部分,就往往附着在那儿不动了。按照这个方式附着在一起的构件会自动地仿照复制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来。这时我们就不难设想,这些构件逐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稳定的链,和原来复制基因的形成过程一模一样。这个一层一层逐步堆叠起来的过程可以继续下去。结晶体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方面,两条链也有一分为二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复制基因,而每个复制基因还能继续复制自己。一个更为复杂的可能性是,每块构件对其同类并无亲和力,而对其他的某一类构件却有互相吸引的亲和力。如果情况是这样的,复制基因作为样板的作用并不产生完全相似的拷贝,而是某种“反象”,这种“反象”转过来再产生和原来的正象完全相似的拷贝,对我们来说,不管原来复制的过程是从正到反还是从正到正都无足轻重;但有必要指出,现代的第一个复制基因即DNA分子,它所使用的是从正到反的复制过程。

    以前我很讨厌自私的人,看了《自私的基因》,也慢慢放下了偏见与狭隘。从古至今,大家都在说:“自私是不好的。”在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中,自私的人也是不会有好报的。但是看了本书,我的认知也开始颠覆了。下面是关于自私的名言警句:

1、人人都是自私的。——普劳图斯

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鲁迅

3、自私是永远存在的。——伏尔泰

4、自私是万物之源泉。——骚塞

5、自私是人类万恶之源。——莱斯顿

6、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7、一切聪明人都是自私的。——爱默生

8、自私的心灵是会饱尝它应得的苦痛的。——爱·扬格

9、自私和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艾青

10、在一分仁爱之下隐藏着九分自私。——赫·斯宾塞

11、做人自私是没错的,不自私也不会有人同情你。——李宫俊

12、人在自私的时候都不会觉得自己的自私。——李宫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自私的基因》有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