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庸6)

昨天学习了治理国家的九条常规,(可惜昨天的更文被锁了,申诉无果,我也不纠结了)那如何实行呢?今天继续往下读。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是,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能预先确立一种诚实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这样,就不能成功,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了,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在交朋友时要讲信用,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事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的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的去实践他。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要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分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那就不要停止实践,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100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他1000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文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自:由于

译文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会做到内心诚实。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道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的进行演化和发展;能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致曲:推究出细微事物的道理。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如果能通过学习而推究一切细微事物的道理,那么由此也能达到诚;内心诚实了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更加光明,更加光明而后能使人心感动,就会使人发生转变,使人发生了转变,就可以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说话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言行举止,尽量不偏不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详细探究事物原理,对所学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并果断实践,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哪怕超出常人十倍的努力,总归能学成。

今天的学习,知道了圣人们通过学习能够推究一切微细事物的真理,以至诚之心做到化育万物,掌握了至诚之道,会发生什么了吗?那是明天的学习内容,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书五经(中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