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科举博物馆

(朱秋晗 六年级)

今天我和姐姐来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景区里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清水,也叫墨池,占地约有1300平方米,正方形的墨池,寓意着公平公正。墨池里倒映着一栋三层木结构建筑,那就是对岸的明远楼。明远楼始建于明朝,在清道光年间重建,是贡院内最高的建筑,登楼环顾,其下考棚一目了然,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于此监视考场、发号施令。

明远楼东西两侧各设有12间号舍,在古时候,号舍皆南向成排,长者达百间,短有五六十间,以《千字文》为号舍编号,这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号舍最多时有二万多间,号舍无门、无窗、无桌椅,三面墙围城“凹”字形的空间,仅可容纳一人活动,九天内考生们便在其内考试、食宿。如今哪里有一个能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的考场啊?当时那壮观场面现在真是难以想象。

我们沿着水池的侧面坡道一路向下,沿途墙面上是一层层竹简横断面而形成的一卷卷竹筒书籍,有几处青黑色的铜版上写着“文采秀美、学业优敏、德行敦厚”等一些形容品德高尚的词语,像在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现在去哪里?重要的是未来打算去哪里?

我们一直走到了负四层,我想为什么我们要从底层往上参观,而不是从一层往底下参观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带上了蓝牙耳机,聆听讲解员的介绍。首先讲解员讲了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员,殿试一甲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那为什么要从底层往第一层来介绍呢?因为科举考试是一级一级自下往上升的,因此从下往上参观有“更上一层楼”这个寓意。

来到科举博物馆,不得不提到古代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成型于唐朝,开始于隋文帝,直至清朝光绪3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余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

在参观时,我看到了投影中古代人在科举考试的安检工作,做的非常严格,检查时要进行搜身,有的甚至还要把衣服给脱了,这样女子就考不了试了;有的带的干粮都得切开来。当然也看到了一些作弊的人,有把纸条塞在嘴巴里的,有在袜子上写答案的,还有带小抄的等等,我们可不能学习他们喔。

江南贡院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精英和知识分子,刘禹锡、文天祥、吴承恩等都曾在此会考。贡院作为科举制度的物质遗存,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兴衰。

课堂实录(2019年12月1日 科举博物馆)


咨询作文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访中国科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