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最欢喜的,莫过于事事顺心,满是如意。相反,人这一辈子最纠结的,莫过于求而不得,甚至“得之却失之”。
对于得失,有些人看得很重,可有些人却懂得知足。前者容易陷入“失去”的烦恼泥潭,而后者却活得舒心自在。
世上烦恼太多,可我们能一一解决的却太少。我们无法左右前路展开的宽度,亦无法改变外在的大环境,唯有改变自己的内心,明晰何为“舍得”,然后等待时机。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得到的一切,那是我们必须要得到的,没有人能把它抢去。但所失去的,却是命运上天给予我们的另一个机会,因为“过多”的得到,就会百害而无一利。
有人会很不解,为何过多的“得到”会有害?原因很简单,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花浇水太多会“烂根坏死”,鱼喂食太多会“翻白眼”。
所以,过多的得到不一定是好事,而失去也不一定是坏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在“舍得”中看透,人生会活得更加舒畅。
舍与得——收放自如
倘若给人生一个比喻,那么它就像一个弹簧,能压得下,也能拉得开。所谓“为人者,能屈能伸。”
青年学生年轻气盛,找工作时要求过高,不懂得“收敛”,所以只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处处碰壁,让自己头破血流。
进入职场后,青年小白不懂得“收敛”,认为锋芒毕露才能收获老板芳心,殊不知被同事针对,被老板无视,让自己成了“角落者”。
回到家,我们为了一点琐事便会和家人争吵,甚至发生“热战”或者“冷战”,影响了家庭的氛围和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总想事事顺心如意,得到心中所想的,却不曾想到别人也是有所求的 。所以,双方将针尖对麦芒,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害人害己的事少做,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相反,真正的“舍得”,便是我们常说的收放自如。
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一个人,就是要在拿得起,放得下的过程中深知“收放自如”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机会,我能暂时放下,也能奋力争取。
暂时放下也许是因为能力还不足,需要暗中积蓄实力。而奋力争取,则是积蓄实力后的喷涌而出,一举夺魁。
世间之事本就是复杂与简单的交织。当你懂得“收放自如”,那便拥有了先机,便认为生活简单自如,因为该放下的琐事都将汇成加倍于以往的力量。而只求得到,不懂得变通,则事事阻碍,难得自在。
舍与得——以退为进
有句话说得很好:“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许多人都以为进攻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殊不知“盲目”的进攻,只会在他人更有力的拳头下倒下,甚至毫无还手之力。
在一些时候,当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野心时,过分地强调“先发制人”,最终结果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我们常说“后发制人”,就是在化解对方猛烈的攻击中寻找机会,一击即破,赢得后发的先机。
一个小企业,无论你产品做得多好,在市场大环境下,你都不可能在“先发”中胜过大企业,不仅资金跟不上,综合各方面的实力也比不了。
所以,选择紧跟其后,甚至退居后位,等市场出现转机才抓住机遇进行发展,才是后发制人,赢得先机的道理。
人也如此,退后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我坚信下一拳我能打中你,甚至打趴你。这是一种隐忍,暂时放弃人人都想得到的先机,从而躲避了许多锋芒。
刘邦所写的《大风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楚汉相争,得大将军韩信暗度陈仓,最后刘邦选择以自己被“围”,吸引项羽主力,让韩信带兵暗中击破各个地方势力,壮大汉家军。
这不就是以退为进的“舍得”吗?打不过,就暗中发展,等发展到一定时期,“退一步就会进两步”,甚至跟多,进而最后安守四方。许多时候,机遇未现,不是因为机遇未到,也许是因为机遇不在身前,而在身后。
舍与得——一种态度认知
回到生活日常,其实“舍与得”带给我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当和家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选择不争“一时之长短”,等对方气消了,反而你再跟他说明前因后果,对方更能接受。
孩子在考试中考差了,我们倘若对他满是谩骂,甚至动起手来,他身心和自信就会受到打击,甚至一蹶不振。给他点时间,压抑住一时之气,你的一声鼓励,也许对于他而言,胜却人间无数。
所以,“退不退”的关键在自己,在那个固执起来无法劝阻的自己。当我们懂得舍弃不必要的琐事时,你会发现,阴沉的天也将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内心的力量,也是进退的法则。能不断前进固然是好事,可遇到阻碍了,不妨退几步,放下眼前的利益,也许出路在后方呢?
人前人后得到的太多,就像是把千钧负担肩负在自己身上,担得起固然好,可担不起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生漫漫,本就没有完全的得到和完全的失去,有的只是在相互转化中沉淀为属于自己的所得物。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纵使风浪起,人生不言弃。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