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认知天性》

记录:

我们被认知欺骗

谷歌效应

内化,直接产生意识动作(心智模型)

检索带来痛苦

原认知:对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的判断,易出现偏差

不知道从哪里提高自己;爱使用那些不断重复的方法去学习,因为没有挑战,大脑不用经历痛苦

学习越容易,效果越不好,考试是检索,考试对学习有效

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本书又称为后刻意练习

间隔练习比集中联系有效

向长期记忆存放新知识需要有巩固的过程

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记忆表征)和已知联系起来需要时间,数小时或数天

检索需要下功夫这是巩固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

1.编码:把新东西给分解(知道它知道、去理解它)这是简单的心理表征

2.巩固:心理表征的强化

3.检索

遗忘过去的固有思维(放在潜意识中,暂时不去调用他)让新知识进入

达芬奇的举一反三:为什么鱼在水里游,明明水有阻力,但仍感觉比鸟在天上飞的更容易?

达芬奇是最早研究流体力学

构建概念: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

学习迁移:以生活所感去读书,以读书所感去生活

良性的干扰提升学习效果

人学习过程中的系统

系统一:直接、感受

系统二:理性、工具

认知(或记忆)扭曲

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和检验

一:与高手过招,发觉自我差距,减少系统一对自己的误判

二:还原真实现场

分析型智商(学习能力) 创新的  实战性

选择动态测试

哪些地方还可以进步,而不只是你知道这些地方差

构建知识结构

为什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人在出生时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被称为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的叫触突,神经元通过触突传递信号,出生前后人类会经历大脑触突形成爆发时期,这段时间大脑自由发展,神经元长出细小分支也就是轴突,其他神经元的分支叫竖突,轴突与竖突碰撞则形成突触(相当大脑的驿站)

一到两岁 突触顶峰

青春期前后 突触又达顶峰,青春期的孩子聪明但缺乏条理

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更好奇些

环境如果能满足好奇心,那这个孩子就会比其他孩子聪明些

提升智力水平的方法:抱有成长的心态、向专家一样练习、建立记忆线索

人们更喜欢被称赞智商高而不是勤奋

刻意练习  终身成长  认知天性


感悟:

我是昨天和书友聊天时,想到了一个关于《少有人走的路》里一个“什么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症状,想了一下没想出来,边问了下旁边的小七,且着手翻开“app”想找到相关内容。小七制止了我,叫我先回忆,我回忆时感觉大脑很紧迫,很不舒适的感觉。这就是樊登老师说的,检索给大脑带来的痛苦吧。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就像我们面对痛苦的记忆会避免去回忆,我们在脑中检索时大脑的感受是不舒适的,自然而然会避免检索。

想起以前读书时候都很讨厌考试,最害怕老师说“好,我们今天随堂测试”。但是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与检索的,所谓实践就是我们不仅要知道理论还要加以行动;所谓检索便是刻意寻找。考试某种程度来说是能够帮助我们牢记知识,有效学习的。书中对比了“集中性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内只学习这个知识和“间隔性刻意练习”————多段时间间隔学习这个知识。学习效果最好的是“间隔性刻意练习”,假设我们规定一周之内看完一本书,实验组一:在一周之内的每天阅读这本书;实验组二:在一周之内间隔两天看一次。考察各个小组的书记吸收记忆情况,最后发现实验组二较实验组一的吸收记忆情况好些。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天性都会欺骗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在书中做了满满的笔记,以为记过笔记的都知道,其实你基本上没记住。这里有个谷歌效应,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这就是“谷歌效应”。

如果间隔的学习,这样会让自己回忆,也就是检索之前的知识内容,便会记忆深刻,这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知识形成体系,再内化。就像飞行员遇到飞行问题时能针对不同情况快速进行反应一样,我们要能形成这样的第一知觉。

我很喜欢书中说的“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樊登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举一反三的人,打破旧有思维,我们以前的思维暂时放在潜意识里,空出新位置来接受新事物,新的思维模式,。

最后我对樊登老师说的,基因不决定智商,只是存在好奇心多与少的情况,如何环境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那这个孩子就会想对来说更聪明些。

最后关于提升智力水平的方法:抱有成长的心态、向专家一样练习、建立记忆线索。

加油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认知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