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19第二章黄河之水天上来12

四、《易经》


文明建成的三个环节


1、长期实践

2、对长期实践结果、经验、教训的直观认识

3、将对实践的分析总结结果转化为文明的核心理论


大禹治水的巨大功绩,以及之前数千年漫长华夏大地各族群的实践历史,塑造了华夏文明得以建立的长期实践历史;

而对这段历史重大的实践经验教训的直观认识,(尤其是最重大的成果——大禹治水的认识分析),是以汉字为代表的相关形式直接反映出来的。汉字以其从图像中直观实践,直观世界的真相,而呈现早期华夏先民对之前历史一次深刻的认识。

而这个认识分析结果,最终转化为理论成果,就是易经的诞生。


以生产能力内生性发展、族群融合的漫长历史,以及治水功绩为本;以直观世界的汉字为工具,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最终构建出华夏文明核心理论《易》的样貌。

按照现在一般性的认识,《易经》就是《周易》,是《易》所显示理论思想在有周一朝的具体状态,它直接从商朝的《归藏》发展而来,而《归藏》则由夏朝的《连山》发展而来。所以,一般来说,《连山》《归藏》《周易》,是同一理论在夏商周三朝的具体样式呈现。《连山》即夏朝的《易》,《归藏》即商朝的《易》,《周易》为周朝的《易》。他们应该呈现为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而《易》最早又从何处发源?《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左使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被认为就是易的重要理论来源。后人认为,《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简而言之《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46]”。

这些古书,早已失传,尤其是被后人认为《易》的直接来源 古《三坟》,虽然今人无法窥探这些古书的真正内容,但是我们不用怀疑这些古书的存在,因为就《周易》如此浅显又艰深的内容表现,一定是反复总结凝练的理论结果, 因此,必须有一些最原初的理论观点作为铺垫和素材,才能成就伟大的《易》。

《易》是以八卦为核心展开的一个特殊的理论体系,到《周易》为止,它不仅仅有文字理论阐述,也有复杂的数理表达,还有用抽象的卦画来表达象。但是用复杂数理以及抽象的卦画作为理论核心的表达,就证明这个理论体系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起码在汉字文字系统较为成熟之前就已经出现。同时它离汉字脱离原始零散小规模应用阶段,发展到需要大规模应用阶段非常贴近。因为即便我们回溯《易》的发展早期形态,其所含的较为复杂的认识,如果没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对这些观点理论进行一定记录阐述,是无法完整向后人传承甚至发展的。其次这种理论的底层逻辑展现方式(象数结合),显示这种理论直接是以客观事实和数学为基础,同时实践目标一样指向客观世界(这显示了与汉字一样的特质,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也就是尽力避免或减少认识本身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而进行尽可能的客观描述)。

按照之前的分析,因为华夏先民实践领域大幅扩大,而使各种客观需求快速增加,导致华夏先民需要一套较为成熟的文字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就一定在夏朝建立前后需要一次文字新建大爆发。当然这只是逻辑推测,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再来看下——从易最核心的八卦所直接代表的象,可以看下创造八卦的当时,先民认为其代表最常见、最重要的八种物象是什么;

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卦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华夏文明早期表现特质之一就是“直观自然”,汉字就是如此。图画就是对自然具体事物的描述。这种特质就是尽量避免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思维,乃至文字对客观事实进行了主观扭曲。这在其他领域也显现如此。易经各卦都有取现实的象。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用象描述卦,而更多是用直观现实的象来规范卦的解释理解。因为象才是华夏先民对自然的直观,基于象的卦和原理只是对自然事实的描述。这里我们必须清楚象与卦的主次关系。

八卦是《易》的核心,八卦所取的八个象,必然是创立时华夏先民日常所见最多,也就是先民认为最主要常见的八个景象。

先民抬头观,俯首视,刀耕种,熟食取暖,天、地、火的象常见可以理解。但是其余五象就有些奇怪,风雷水山泽,农耕多在靠水平原之地,为何山却成为先民常见之象?风雷水泽,四象联系起来看,几乎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事件演绎:鸣雨磅礴,大地遍成大。或许这就是常居于的重要原因吧!因此,八卦最早的起源很可能是在舜帝在位大禹治水时期,华夏先民长期处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环境中所成(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7])。

而八卦的象、数结合的形式,可以找到更早来源——河图、洛书。

【此处必须略提一二:虽然先秦典籍很多记录了河图洛书的存在,(“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48]”“天球,河图[49]”“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50]”“天乃锡禹洪范九畴[51]” “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52]。)以及与八卦易经的关系。但河图洛书具体样式基本是汉到宋之间,历代学士根据典籍记载推演所得。不过在新中国在1987年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掘出一套4500年前奇异的玉龟.


这套玉龟有三个部分,上下两块组成一个龟壳,龟背为圆弧状,龟腹扁平(或有天圆地方之意),另有一个玉片可以插入两者之间。这个玉片上,四边有数量不一的孔洞,中心刻有一八角形,其外部画出两个圆形成两个层次,分别指向四面八方。这个出土的玉龟,被学者认为很可能是占卜用器或巫用的高等级器物。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无法完全对应现今我们看到的河图洛书样式,但是在图形、孔洞、四面八方的结构等表现细节上,以及与文献记录,河图洛书出现的场景“神龟负文而出”高度相似。如果这个玉龟是4500年前巫的占卜用器,笔者能以此做一个揣测:八卦为核心的《易经》,是大禹时期开始的占卜原理,这个占卜原理是根据之前旧占卜原理(河图洛书)改造过后的产物,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这个玉龟为代表的,就是易诞生之前4500年左右华夏的占卜法专用占卜器。这个原有的占卜方式,在大约4000年前,大禹时期,演化成与现在所见河图洛书样式非常接近的状态(因为现有洛书与八卦的结构有高度关联性)。所以《易系辞》说“圣人则之”,并不是说照搬,而是以此(河图洛书)为底本,进行了大幅的改造,改变了旧有占卜的基本原理(见易经占的部分)。原有占卜方法现在已经不可知了。因此,现有我们看到的河图洛书即便不是4000年前,八卦产生之前的样式,也绝非臆测所得。很可能是在理论层面,旧占卜法(河图洛书占卜法)与新占卜法(八卦及演化出的易经)之间的理论中间形态。因此现有我们所见的河图洛书的形式,反应的是旧占卜法外在形式与新占卜法的内在原理的结合产物。我们能以此管窥古代华夏占卜法的演化历史,并掌握离八卦易经产生前很近的历史中,华夏先民的核心理论认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河图洛书讨论一二】


                                                                    洛书九宫图  

 洛书之图转化为纯数字的九宫,就是一个经典的三阶幻方。 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内容。而笔者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对组合数学作用的一段经典的描述,颇有启发意义:组合数学无处不在,它的主要应用就是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找出最优的方案。所以组合数学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门量化的关系学,一门量化了的运筹学,一门量化了的管理学。

因此我们综合两者:八卦集先民常见之象,与解决问题的数理之法于一体。构建出一个如此深刻的理论体系。显然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治理大洪水),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因此《易》以八卦为核心,说明产生其源头在这一轮文字大爆发之前,创造者用象、数结合之法构建在前,后有大量可用之字后,逐渐辅以大量文字进行理论阐释,来丰满易的理论,经历夏商周三朝不断累积,方成就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因此,本章谈论华夏文明诞生,就着重讨论易的最初形态(没有太多文字阐述理论的时期),并以此适当拓展讨论,这可能反映出一个怎样的华夏文明。

因此后面从三个方面讨论华夏文明核心理论的《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19第二章黄河之水天上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