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为什么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

1. 甲午战争后标志着清朝并没有走向强盛,使清政府在军事基本无反击之力;

2.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最辉煌的成果是清朝的骄傲,它的覆灭使清政府更加困难;

3. 同时清政府在资金也供应不足。这也正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4. 所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发生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与发生中国 戊戌变法 ,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答:

1. 社会背景:

日本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极端孤立,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

中国中国守旧势力依然强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

2. 领导力量:

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

3. 措施策略:

日本全面推行,行之有效;上有天皇支持,下有人民响应;

中国变法法令多,急于求成未能实践;上得不到实权人物慈禧的支持,下未能发动群众;

4. 国际环境:

日本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的变法,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如何认识 太平 天国 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

一、原因

1)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了天平天国农民起义。

2)主观上:

1.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3. 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不仅不能正确指导制度,还给农民战争带来恶劣危害。

4. 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5.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二、教训

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2. 农民无法负担其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3.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如何认识 洋务 运动 的性质?

答:

1. 洋务运动是在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进步运动。

2. 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 洋务运动的主要性质是进步的。反动性或封建性是次要的。

4. 洋务运动是运动变化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体研究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 运动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

一、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又要压制民族资本,既要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 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派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 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仍是封建衙门式的,经营不讲效益,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二、教训

1. 地主阶级企图在维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求强求富,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2. 洋务运动不仅没有是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能使清王朝免于衰落、灭亡的命运;

3. 要认识到新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

4. 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5. 因此不能一切都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




戊戌 维新 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

答:

一、原因

1. 新旧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3. 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二、教训

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2.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2.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