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俎之刘大夏不爱名利

金陵杂俎之刘大夏不爱名利

刘大夏主要经历明代宪宗、孝宗、武宗三个皇帝,主要主管军事,他忠于职守,淡泊名利,敢讲真话,自奉甚薄,闲暇读书种菜,名闻中外,虽然七十三岁还被迫戍边,但是最终颐养天年。

刘大夏二十岁参加乡试第一,进士出身,授庶吉士,成化初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晋升郎中,他上奏的事情大多符合圣意,皇帝视为左右手,须臾不能离。汪直好大喜功,当时安南败于老挝,意欲乘机袭击安南,夺回领土。言于皇帝,宪宗吩咐大夏把永乐年间远征安南的军事地图等资料拿出来,研究一下如何采取行动。但是大夏故意把这些资料藏匿起来,说找不到了,并对兵部尚书余子俊说:“一旦开战,整个西南立即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余子俊立即明白,这个事情立马歇菜。

朝鲜贡使原来都是走鸦鹘关,但是现在他们突然提出要改道鸭绿江。尚书意欲允许。大夏立即指出:“鸭绿江这条大路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之所以让他们绕道而行,是有意识的。现在要经过好几个军事重镇,朝鲜人想经过这里,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能同意。”这个事情就停止了。

太监阿九的兄弟在京城担任经历,因为违反军纪,被刘大夏鞭打一顿。阿九添油加醋向宪宗皇帝告密,宪宗不明就里,叫东厂侦查,大夏下狱,拷打审讯,一无所得。太监怀恩积极营救,被杖二十就放了。十九年担任福建右参政,有政绩。

孝宗即位,晋升广东右布政使,镇压山贼叛乱有功,并且不滥杀无辜,一般生擒活捉,审讯没有血案立即释放。改浙江左布政使。

弘治六年黄河决口于山东张秋,吏部尚书王恕推荐刘大夏以左副都御史前往治理黄河。大夏从黄陵冈疏浚贾鲁河,再疏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游,分流黄河激流,使得黄河水势得到遏制。然后修筑长堤,从胙城起历经东明、长垣,直达徐州,绵亘三百六十余里。黄河水得到大治,并更名张秋镇为安平镇。孝宗龙颜大悦,赏赐玺书褒奖之。晋升左副都御史,历户部左侍郎。

弘治十年,兼左佥都御史。命令前往宣府审理兵饷。户部尚书周经提醒说:“塞上豪族依靠买卖粮草牟取暴利,明公必须小心从事,不要惹祸上身。”大夏回答:“处理事情以理服人,不能凭借强力压服,到时再说吧。”当时豪族规定购入粟和草必须分别达到一千担和一万束,否则不能交易,监军宦官和豪族借此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刘大夏打破常规,规定粮满十担,草满百束就可以交易。豪族顿时失去牟利机会。不到两个月边储粮草充裕,边民得利,皆大欢喜。三次上疏请求病退,回家后在家乡东山下修建草堂,安心读书,悠然自得,不问世事。

过了两年,群臣上疏要求启用刘大夏。任命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他带着两个书童上任去了。广东人思念大夏,听闻大夏再次到广东做官,夹道欢迎。

成化十五年(1480)下诏担任兵部尚书,他多次推辞不就。孝宗召见问他:“朕多次任命你做兵部尚书,怎么推辞呢?”大夏说:“臣年老且体弱多病,天下财尽民穷,万一不能胜任,无法向圣上交代。”皇帝沉默良久。

南京凤阳大水,大夏进言违反祖宗旧法的害民政策都应该废黜,孝宗听从。并进言停罢织造和斋醮,减少内府开支,孝宗依计而行。

成化十七年,上兵政十害,并乞求退休。皇帝不许。听取大夏讲述为政的弊端。大夏详细汇报各地军队转漕之苦,边民贫穷,士兵遭受军官盘剥等实情。孝宗深居九重,不知民间疾苦。大夏讲述广西进贡香铎木,广东进贡香药,仅仅这两项就上万银两,其他不用说了。孝宗下令革除不必要的进贡。多次召见大夏听取意见。

大同发生边警,意欲派遣太监苗逵前往处置。皇帝召见大夏,问及是否知道苗逵延绥军功。大夏苦笑一下说:“怎么不知道,他只不过用俘获的十几个老弱妇孺谎报军功而已。依仗朝廷军威,方才完整而归。”孝宗大为震惊。孝宗说:“当年永乐皇帝经常远征沙漠,现在怎么不行呢?”大夏说:“陛下神威固然不下太宗皇帝,但是军队实力已经远远不如永乐年间了。现在最佳策略就是防守为主,不要主动挑起战争。”孝宗大悟,按兵不动。

孝宗意欲增强北京防卫兵力,大夏进言:京郊保定设置都司,主管五卫,祖宗早就考虑到了。现在可以调动一万人作为西卫,调集密云、蓟州两地兵力作为东卫,这样京城防务可以增强。孝宗首肯。

太监监督军务,经常有士兵逃跑,在宫门口贴出告示,警告士兵不得逃跑。大夏阻止这样做。

并且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征询大夏,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大夏说,施政不能太急,用人应该与大臣商量,谋定而动,时间长了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孝宗问太监监军的利弊,大夏介绍各镇军费开支巨大,孝宗认为必须要像邓原、麦秀这样的清官才能治好。

大夏经常被召见,每当谈话时都屏退左右。大夏跪的时间长了,无法起身,太监左右扶持。有一天早朝,皇帝没有在意,没看见大夏,第二天说:昨天怎么没有来,害怕御史纠劾,没有说。

皇帝眷顾如此细心,并经常赏赐玉带、麒麟服、金银等物。

武宗即位,大夏弹劾太监,提出裁撤不称职官员名单,但是武宗不听。正德元年又提出弹劾江西董让、苏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等镇守太监,贪赃不法,武宗不悦。于是大夏请求退休,不久加太子太保。

刘大夏受知于孝宗,为报答知遇之恩,舍身保国,经常顶撞权贵。因提出审核勇士营数额,得罪刘瑾。刘瑾厌恶大夏,于是和首辅焦芳怂恿武宗说:“刘大夏家极其富有,抄了他家,边防经费至少解决十分之二。”正德三年借口田州岑猛事件,逮捕大夏下昭狱。刘瑾意欲处死大夏。都御史屠滽坚持不可。刘瑾谩骂屠滽,说即使不死也至少戍边。大学士李东阳也积极营救大夏。于是最后决定大夏戍边。初拟流放广西,焦芳说,那等于送他回老家。于是改肃州。

当时大夏已经七十三岁了,他穿着布衣,徒步走到大明门下,北向三叩首告别皇帝转身离去。观望者无不流涕哭泣。父老乡亲馈送食物当作干粮解决路途需要。每到一处老百姓听说大夏来了都罢市迎送,烧香祝愿刘尚书旅途平安。

大夏到达戍所,每天出操,还扛着兵器颤颤巍巍出来,负责军官坚持不要他出操,他说这是应该的。只带来一个仆人,人家问他怎么不让子女跟来,他说:我当官没有给子女带来福利,总不至于让他们跟我一起死在戍所啊。

就在大夏戍边期间,刘瑾依然不放过他,叫他罚米输送边关。

正德五年,大赦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大夏官复原职,退休。刘瑾虽然死了,宦官依然刁难大夏,不让他子女享受继承官职。大夏教育子女自食其力,自己种菜种粮,还周济亲族。

他自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说:不需要人家过于赞美,这样我会在地下有愧也。

大夏说:做官必须率先垂范,不能贪图名和利。人们常说盖棺定论,只要活着一天,就必须怀着敬畏之心。

当官差前来逮捕他的时候,他还在田里种菜,官差到了,他从房间里拿来几百个钱,跨上小毛驴就跟着走了。被大赦归来,有一个门生做了巡抚,行走百里,一路询问找到恩师住地,见到一个老农正在扶梨耕地,问谁是刘尚书家,他引着巡抚走进自己家,学生一看,这不就是自己的恩师刘尚书么!门生顿时感动得泪如雨下。

朝鲜使者住在鸿胪寺宾馆,问起大夏同乡张生,刘尚书近来怎么样了,我们朝鲜妇孺皆知中国有个刘尚书。

安南使者问,听说刘尚书七十多岁还去戍边,不知最近是否安好。

随园少年曰:假使刘尚书地下有知,该是何等地安慰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陵杂俎之刘大夏不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