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湾往事 (十八)国姑姑

一到春天,hs湾后面,hs岭的左侧山坡上,漫山遍野,一片雪白,那是山坡上的桐林开花了。

在hs湾人们的心中,桐花就是春天的使者,咋暖还寒,一片洁白,桐花满山坡,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紧接着而来的,就是忙碌的春耕生产。

春天在hs岭山坡上的桐花中;
春天是hs湾田垄中叔叔、伯伯们忙碌的身影;
春天是菜园子中老奶奶、伯母、婶婶们手中的瓜苗。

hs湾的叔叔和伯伯们,在田间忙着犁田,然后是耙田,几轮工序下来,把田中的泥巴翻整平整后,分为一垄一垄的,就开始在田间培育秧苗了。

把已经浸过的谷种,均匀的撒在田中已经翻整平整的,那一垄一垄的泥巴上。

然后在那一垄一垄的泥巴的一边,插上大约两米长的竹篾,竹篾的一段插在每一垄泥巴的左边,另一端插在右边,两头连接,拱起来呈半圆型,在每垄泥巴的两端,从前头到后头,都这么从左至右,排列整齐的插好竹篾,然后在再用白色的尼龙布盖起来。

盖在竹篾上的白色尼龙布,左右两边是密封的,前后两端,留有口子,可以在上午,气温升高后,掀开尼龙透气,不至于温度太高,密封捂到了秧苗;到了傍晚,气温降低后,再把两个端口的尼龙盖上,不至于因为气温低冻着了秧苗。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培育秧苗的温床。那时候,hs湾的稻田,都是种双季水稻。在培育早稻秧苗的时候,山区的春天,早晚还是比较寒冷,有了这么一个人造温床,培育秧苗就万无一失了。

大自然和人工是互为一体的,人们根据既有的资源构建体系,从大自然采颉资源,来完成相互补给,达到一个在既有的条件下,相对完美的平衡。

春天,hp岭山坡上的桐林花开过后,随着夏天的来临,那片桐林,原本光秃秃的桐子树枝丫,开始变得生机勃勃,满树茂盛起来。

桐子叶一大片,一大片的向空中升展着,一片片叶子比人的脸庞还大。夏日的阳光,穿过桐子叶的间隙,斑斑点点的洒下来,照在桐子树下的草地上,圆滚滚的露珠上,发出耀眼的光芒;桐子树斑驳的树荫下,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

hs湾的夏天,这一片桐林,是当时湾里娃娃们的另一个乐园。每到清晨,放假了的学童,都会去放牛,赶牛儿上山,这一片桐林,当炎炎夏日的阳光升起来的时候,却清凉无比,自是娃娃们最爱去放牛的地方。

人天生就有创造性,那个时候的山乡儿童,哪里来的当时城里娃娃们玩的铁链千秋?自是没有的,但山区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世界的方式:这一片桐林,就成了他们的手工打造的荡秋千场。

桐子树的枝丫是两两分开的,hs湾的娃娃们,在桐林中,找到高度合适的分叉树枝,从草地上一跃而起,吊下树枝,然后把分叉树枝的两个枝丫,分别拧成一股绳的形状,然后再把这两股拧成绳样的树枝,交叉叠加在一起,打结,或者再用茅草捆绑好,这个桐树枝叶做成的草垫,就成了天然的荡秋千时的座凳了。

夏天的清晨,hs湾的娃娃们,每当听到第一个牛脖上的牛亮亮,清脆的声音,在半山坡上“叮当叮当……”的响起,那是第一位最早出发,上山放牛的人,就都会翻身起床,开始陆陆续续、三三两两的,把自家的牛儿,赶上山坡上的桐林中吃草。

旧时商贾中长途运送物资,有马队、驼队。而在当年的hs湾,由于农耕还没有机械化,家家户户都有耕田,用来种植双季稻,所以,湾里的家家户户,基本都养殖耕牛。

一到夏天,中午气温太高,都是早晨赶着牛儿去山坡,或者傍晚用绳子牵着牛儿在田垄边吃草。夏天,也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hs湾的娃娃们,家家户户的牛儿,在hs湾后面的山路上,陆陆续续的上山,俨然就是一个牛队了。

孩子们吆喝牛儿的欢呼声,牛脖上牛亮亮发出的铃铛声,还有在牛队前面跑、或者跟着牛队后面,哪家白狗的犬叫,灵动鲜活,这就是一副完美的仲夏清晨山居图。

在当年的hs湾,这个排得长长的牛队里面,除了一干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大人,那就是肖保叔。

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hs湾往事 (十八)国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