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79——完整性认知

图片发自App

                  随笔79——完整性认知

      基于我们人的生理极限,使得我们无法收集外界事物的完整资料。资料收集都不完整,又怎能保证对事物的完整性认知呢?认知都不完整,又怎能保证基于其上的判断准确性呢?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是把与这件事情相关的情况尽量收集。只有大量地、全面地、穷尽办法把相关的情况了解、知道,并广泛征求意见,尽其可能地达到认知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判,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往往是贴合实际、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也才让更多的人信服。就拿写领导讲话来说,在机关一篇领导讲话的形成,往往要走几个环节: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央大政方针,省市级的要求是什么,上级的方向、范围、部署等内容,不能跑了大方向,其次要了解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对所安排部署事情的要求是什么,领导喜欢什么口味的文章,是长句、短句,热用排比、精炼的语句什么的,讲究很多,关键就看怎么把握。这些方面不了解,再不尽可能地详细占有材料,是写不出高质量的讲话来的。一旦事写偏了,责任是非常大的。有时看似一篇小小的讲话,是带有方向性、部署性的,里面的说法、细节很多,有一个方面考虑不到,那一个小环节出了问题,都是大问题。不详细地、充分地、全面地、大量地去收集材料、占有材料,力求认知的完整性,又怎能、怎敢作出指导性、方向性和基调性的讲话、决策和部署呢?我敢说,你不做这些工作,你内心就不会有底气,不光不敢说,更不敢去做。既使“憨大胆”去做了,在你作出决策的这件事情没有完结之前,你心里是不踏实的、是心虚的。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撰写来看, 59个承担部门和单位组成80个调研组,深入1817个基层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召开1501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参会或接受访谈人数21532人,提出修改意见2027条,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73条,其中原则意见179条,具体修改意见1594条;具体修改意见中,实质性修改意见1208条,文字性修改意见386条。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一次次讨论开放包容,一处处修改字斟句酌,报告就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完善形成。写报告如此,做人做事无不如是。要想时时处处把一切人和事做到自己能力限度内的最好,不精心去调查了解、不精心地删减是不行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光适合于写作,更适合于处理一切的人、事、物。调查了、了解了、收集了,还有一个在脑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从个人来看,我们无法收集到对人对事的完整性资料,既使自认为收集全的资料,其实也是不完整的、零碎的。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储存和提取这些不完整的资料时,还要被三大过滤网将这些信息删减、扭曲、一般化。人与人不同,对信息反映的能力就不一样。对同样的信息,有的可能把重要的过滤掉,有的慧眼视真,直接把有用的过滤出来。可以想象出来了吧,你已经将收集来的,本来就不完整的资料,搞得有可能面目全非了,你还敢说你脑中的一切是事物的客观反映吗?不同的人,对收集信息过滤的本事不一样,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就不会一样了。比如,瞎子摸象,触点不一样,反映出来就不一样。你能说谁对谁错吗?上一天班刚进家门,看到孩子在玩手机,脑中反映的信息一定删减了学习的情况,会认为光玩手机也不学习,心中会很烦、发急、焦躁不安,心灵扭曲吧?会认为光玩手机学习怎么办?也许孩子刚刚学完习,想休息会,换换脑子呢?恰巧这时你只看到了孩子拿手机,没看到孩子已经学习很累了,歇会呢。下班回家后,我就几次遇到这个情况。当时,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就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很委屈,当我了解情况后,向孩子道歉。这时我才承认,我脑中的认知,是我主观的,片面的认知,我不再坚持我是对的。

      对一切人事物,尽可能地收集信息,以求认知的完整性,以便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2018年8月3日17:26 陈涛  兖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79——完整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