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论语》》2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2023/5/31 发表想法
有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不愁没有东山再起!项羽投江,失去最后扳居的机会!明哲保身也是生存之道!

孔子和孙子的核心价值观都是求全、等待和忍耐,学孔子,装孙子。

看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就理解了。求全是关键,不打无胜算的仗,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不是懦弱,而是明智清醒。

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仗,而是教你怎么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等一的战略。非要到打仗这一步的时候,首先也要做到不败而战。是我中华最为顶级的智慧!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再说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南容,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谨慎,孔子很欣赏他,说如果国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头地,得到重用。国家无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不会招祸被杀。所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

儒家的价值观呢,是不跟人斗争,有条件,就贡献才能给社会;没条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这和孙子兵法思想高度一致,都是求全。有胜算,就打,没胜算,坚决不打,保全有生力量,等待和忍耐。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子贱能成为君子,还是因为咱们鲁国君子多啊!否则,他从哪里去学来的呢?

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2023/5/31 发表想法
君子不器
1,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2,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从孔子对子贱与子贡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悟到君子是指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器”指的是人的才华与能力。孔子称子贡为“瑚琏”,说明他是国之重器,但还称不上君子。

2023/5/31 发表想法
所以选择朋友很重要,这个是自己有自主权的,领导也很重要,但选择权相对较小。
交友固然重要,择友最为关键。然而,时易俗移,民风不堪,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个人往往随波逐流,同污合流,出淤不染者少矣,所以交诤友、觅贤士,已然成为一种苛望,与其寻觅达人,不如自沐清风,陶然于山水,耽情于书香。

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什么都来得大,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孔子论子贡: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才干的,孔子夸他是国之大器,但却还够不上是君子,因为他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瑚琏,是宗庙里祭祀盛小米的礼器。是玉器,是国之大宝。

他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治国、外交都有突出成就。退休后又经商,成为巨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就是代表人物,被誉为儒商始祖。在推广孔门学说方面,因为他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在上层社会的交游,也是他贡献最大。

2023/5/31 发表想法
口才不好,那就修炼品德。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教你怎样练口才,却少有人教你怎样修炼品德,我们的品德都很好了吗?
能多说而少说,能说而不说,能不说而无表情,也许就是现代人成熟的标志,劝人只劝五分钟,多了就是浪费。

口才够用就行。

“御人以口给。”“御”,抵挡。“给”,辩论。拿嘴巴去对付人,屡屡招人厌憎,有什么好?你说冉雍仁义,但是没口才。他仁不仁义我不知道,但是要口才来做什么呢?

能言善辩,只是压制人一时,人家当时辩不过你,或屈服于你。但心中并不舒服,其后必有反弹。而且人一旦口才太好,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便容易逞口舌之利,或强词夺理,或巧言惑人,或因言取祸,或恶语伤人,都不是吉祥之事。

戒之!戒之!别人夸你口才好,你不要认为是好事。

有本事的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识。

君子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自己,自己还有没见过的、不知道的。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很重要,最可怕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无所忌惮。

,君子不怕错过机会,反而不轻易接受机会,唯恐自己能力不足,给人家把事情搞坏了。小人一点机会也不愿错过,胸脯拍得打雷一样响,拿别人的身家性命,下自己的赌注。
有本事的人也不怕错过机会,因为知道机会从来都不缺,缺的是认识、是本事。

2023/5/31 发表想法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是有其本性,后天修行,也看悟性。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明心见性。只要你是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是道场,事事可修心。读过的知识去运用才能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而逐渐改变性格,改变命运。

2023/5/31 发表想法
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该做的不该做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全部都非常的清楚,有好事来了也要克制自己,能力不及时,尽量推迟,厚积薄发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实力允许了,总能抓到机会,实力不允许,机会再多也只能擦肩过!

子路:性格即命运

孔子感叹说,天下没有明君,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不如坐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子路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也直言不讳,经常批评孔子。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却也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前面孔子夸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子路则完全违背了老师的教训,卷入政治斗争,而且他本来可以逃脱,却自己主动去送死就义。他跟了老师一辈子,却始终没改掉自己的性格。
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性格即命运,改变骨相就是改变命运了。子路还是一味忠勇,读书不够,没有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

2023/5/31 发表想法
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再就是要有自屈之量,就算你能力比别人强,你也可以放低姿势,显得比别人低,这才有机会去学习,才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
现在总算明白了,以前我没有自知之明,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含糊不清,虚伪!见到比自己强的人,老是想去超越他,而不向比自已厉害的人学习,把自己的虚荣心放大,所以走了很多弯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要有自屈之心。
这几年,渐渐懂得了福气,学会了不嫉妒。我原以为是不是自己越来越没自信了,其实从好的一方面解读,我是不是少了胜心,多了见贤思齐,为自己的修行点赞
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才能,仰慕别人的才能,学之才能进步。

2023/5/31 发表想法
因为这个要求太高了,没有人能够达到,只能算是自己心中所仰慕的一个高度时刻的提醒自己,要从仁的角度出发,做事,思考
这一种委婉的,侧面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需要学习的。不直接,硬碰硬。
照张居正的解释,“仁”是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是纯乎天理的。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要我说固然“仁”的标准遥不可及,但工作中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生活中以体谅他人,理解他人为先,由己度人换位思考,遇到事不躲事,碰上事不怕事,面对事能应对,这就是仁!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什么是生知之亚呢,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因为他毕竟还需要“闻一”。而生而知之的人,“闻一”都不用,遇到就会。

闻一知二,是学而知之之才,中人以上之资。

“我很赞赏你,能看到并承认自己不如他”

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种领导力,因为这样你才能雇用比你强的人,

惰气、暮气,是进步需要克服的

孔子骂宰予,是朽烂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污秽的墙壁,没法粉刷。

范氏注解说,君子治学,在于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唯恐自己功夫下得不够。宰予大白天躲在寝室睡觉,自暴自弃,夫子痛斥他这样。

学习进步,事业发展,最大敌人就是惰气、暮气,所以要以志帅气,这志,一是志向,二是意志力,有这两个志,则闻鸡起舞,孜孜不倦。没这两个志,就容易犯困、倦怠了。

2023/5/31 发表想法
人有欲而不能刚,真诚无坚不摧,有所求则有所俱,真正的无所畏惧需要清澈的心灵。
这里的无欲,我觉得用阳明心学里的“致良知”代替最为贴切不过了。心学提倡去人欲,致良知,本质就是如此。坚持从良知出发,在事上致良知,祛除遮蔽良知的人欲,从而达到不动此心,光明良知的目的,难道不是“无欲则刚”的鲜活表现吗?同时,心学注重立志,要求像圣贤一样严于律己,去除私欲,唯有如此才能不受欲望的支配,达到真正刚正的目标。

2023/5/31 发表想法
能够终身学习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偶尔偷懒,说实话也正常,能够保持自己不放弃学习,对正常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坚持学习的人靠的就是自己的一口气,憋着不松,一直学下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想不到,这句话的出处竟是来源于孔子批评宰予,所以啊,哪怕是圣人也有教不好的学生呀。
找到一不能躺平的理由,以志帅气(志向,意志力),做一个靠谱的人呢
1 学/案例: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以前我对人啊,他说啥,我就信啥。现在我对人啊,听他说啥,我不着急相信,等等看,他是不是真像自己说的那样做。是谁让我有这个改变的呢?就是宰予!
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学习的意志力不够,就倦怠了
历代圣贤,无不以懈怠荒宁为惧,勤励不息以自强,所以孔子深责宰予。
学习进步,事业发展,最大敌人就是惰气、暮气,所以要以志帅气,这志,一是志向,二是意志力,有这两个志,则闻鸡起舞,孜孜不倦。没这两个志,就容易犯困、倦怠了。
2 我的理解
a 以志帅气(志向,意志力)
志向:目标,思维力,学习力
意志力:一种能量,管理力,心理力
b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人性会有很多懒惰,做一个“让他人信任的人”,重承诺,让他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和困倦(惰气、暮气)携带。
这就是自律吧。能真正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坚定的意志才能不懈怠。不懈怠难,日日之功难,所以很多人半路下车,自勉之
所谓的自律应该就是要克服惰气,暮气吧,而要克服惰气暮气必须以志帅气,志就是志向,就是意志!
另通过这句话也感觉孔夫子也是很有烟火气息的,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咄咄逼人,对宰于的那种恨铁不成钢跃然纸上,也很是可爱!不过老夫子不是秉承“不愠不怒”吗?哈哈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儒家讲的无欲,不是佛家、道家讲的无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两层意思:一是坚持原则,二是志向远大。

坚持原则,是认理不认利,以义理为主,合乎义理的就做,不合乎义理的就不做,不为利益变通。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但人们通常认识不到这么深,或为物欲所诱,就放弃了原则。

志向远大,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为外物所屈,就能拒绝诱惑,始终不偏离自己的目标,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积极、一种主动、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进步的效率。

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夫差,背后有子贡的故事在。而鲁国平安无事,得以保全。《史记》记载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023/5/31 发表想法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是第一本,是最浅显的,是入门书。曾国藩说,如果你要说自己是读书人,那你一定读过《大学》,因为那是第一本书,如果没读过《大学》,就不要说自己是读书人。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条目,讲“止定静安虑得”,这是讲学习学、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给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学完了,读《论语》,这都是小孩子就会读的,浅显的日用常行的道理,基本的价值观。
《论语》之后是《孟子》,《孟子》更深了,也开始探讨心性之学。陆王心学,上溯根源就在《孟子》。
最后是《中庸》,《中庸》很艰深,基本都是哲学至理,文字首先就很难读懂,然后如果阅历不够,思想深度、高度不够,读懂文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子贡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庸》里就讲得非常系统了。
解释的挺详细!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是第一本,是最浅显的,是入门书。曾国藩说,如果你要说自己是读书人,那你一定读过《大学》,因为那是第一本书,如果没读过《大学》,就不要说自己是读书人。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条目,讲“止定静安虑得”,这是讲学习学、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给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023/5/31 发表想法
学习有两点,第一个就是要认真学习,进行实践,这个非常重要,这也是学习的本质,第二个就是学习,不要贪多,一口气学很多新知识,没有用,学多了,你反而忘记了,学多了,你反而觉得都没有意义,不想行动了,就像在做计划一样,一直计划一直计划,最后反而不想做了,觉得所有的计划都不行
学习最重要的是保持空杯心态,虚心接受,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

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批判是学习的死敌,没有批判性学习这回事。你听到一句话、一个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没有教益。关注自己,批判别人,不能带来自己的进步。

学习必须首先得信、得服,得真心信服老师,再去读老师的书,听老师的课。不服,不如不要去,你服谁,你就去学谁。

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学人家,对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费时间。

第二,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下问.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认为谥号为文是恰当的。因为孔圉很聪明,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孔圉是既聪明,又勤奋,敏而好学。孔文子是卫国大夫,权势很大,地位很高。地位高的人往往傲慢,看不起别人,孔圉则能不耻下问。所以不管他是什么人,就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突出优点,正对得上谥法中“学勤好问曰文”这一条。

所以不管孔圉有什么过分的事,孔子始终还是记着他的优点。

2023/5/31 发表想法
儒家思想,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很多地方都是讲领导力,这四条也是领导力。
第一条,自己的修养,要温良恭俭让,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处处压人一头,越是有功劳、有能力、有权势,越是谦逊。
第二条,对上要恭敬。你也有你的下属,你要他们对你恭敬,你就要对你的上级恭敬。你没有上级了,对客户、对老师要恭敬、谨慎、不懈怠,这样大家都学会恭敬、谨慎、不懈怠。
第三条,对下要关心,要时时替人着想。有一件对大家好的事情,赶紧去做。有一件对大家有害的事,赶紧去除。
第四条,用人要爱惜,有情有义有节制,不要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通宵加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把大家的身体都搞垮了,人都逼自杀了,过劳死了,来换得企业经营的领先,那是不义。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子产有四条是符合君子之道的:
一是“行己也恭”。恭谨持己,有善不矜,推贤让能,自居谦退。
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内修国政,外睦诸侯,小心谨慎,始终恭敬、谨慎、不懈怠。
三是“养民也惠”。教养人民有恩惠。子产养民,于民有利之事必为之兴,于民有害之事必为之除,件件都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
四是“使民也义”。役使民众,有规矩,有法度,合乎时宜。
第四条,用人要爱惜,有情有义有节制,不要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通宵加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把大家的身体都搞垮了,人都逼自杀了,过劳死了,来换得企业经营的领先,那是不义。

和朋友相处之道: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一狎昵、怠忽,就必然生嫌隙。一生嫌隙,朋友就没了。

反过来,我们也有体会,如果一个朋友,不管和我相处多长时间,相互多么熟悉,始终对我保持尊敬,我也会很感动,很敬重他。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玩味,切己体察。

2023/5/31 发表想法

被人尊重这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求!长辈渴求晚辈尊重;晚辈也渴求长辈尊重;同理,上下级之间也渴望得到彼此的尊重;另外,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同事之间莫不如此!总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做到彼此尊重,这个社会定会和谐美好!
确实是这样。分寸感很重要,所以自己相处的时候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觉得别人不舒服了,就换个话题,保持一些距离。通过反复试探,摸索出别人能接受的合适距离相处。
修炼自己,比到处迎合别人重要得多。每个人生来都不同,对于朋友我们不必去理解,留点空间,只需要互相尊重和感恩。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没有什么福报,你不要祭。

关于龟甲的占卜活动,官方也从来不相信,所谓迷信,都是“以惑下愚”的宣传活动。

2023/5/31 发表想法
工作生涯中遇见一个好的领导是太幸运了,否则再努力的工作,没人赏识,即使是金子,也始终得不到发光的机会。
让做就好好做,不让做也坦然接受,没什么怨天尤人,患得患失。我亦如斯啊 工作好不好又怎么样,结不结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现在过的才是重要的不要因为一个结果而委屈自己。

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子张问,那这子文,他够得上您说的仁的标准吗?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
孔子说,那可不晓得,不能这样就算仁吧!
“仁”是全德,是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不肯轻易把这个鉴定给人的。

而另一些人呢,你用我,我就给你干,不留一点余力;你不用我,你一挥手,我就走,认真交接,不给你添一点麻烦。内心强大,实心办事,勇于担责。

他们的口号是:“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最好的员工,是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当然,最好的老板,是首先站在员工的立场。这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君待臣以义,臣待君以忠。”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精确,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公差

崔杼要齐国的史官记录此事,史官记下“崔杼弑庄公”。“弑”,是下犯上、臣杀君的专用词,意思是崔杼有罪了。崔杼大怒,把史官杀了。史官的弟弟继任,还是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把他杀了。史官家族还剩一个小弟弟,他来继任,照样写“弑”,崔杼没办法,妥协了。

孔子也没有指定一句话,放在字典里“仁”那个条目去定义仁。他也是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人具体事来无限接近那个概念,没有标准答案,都是你自己体会。

2023/5/31 发表想法
不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清白,能改变的就改变,不能改变的就远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道也只能通过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不可以定义。如同孔子的仁
这种太好的东西,一般用语言表达不出来,因为表达出来很多人就有了定义,反而会去挑它的毛病,就是这种神往的东西,你没法去表达,只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你把所有好的东西往这个身上去想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季文子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为所惑。

如果再深入,婚礼、婴儿百天宴的红包都得准备好!季文子说“过求无害”,孔子则认为过求有害。

我们都熟悉三思而后行的成语,认为是教导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想糊涂了。

愚不可及”,原意是大智若愚,谁也比不上。

孔子的价值观,是明哲保身,保全自己,以待天时,不建议你去跟黑暗势力死磕。

2023/5/31 发表想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化,相当于时机不对,就把本钱传给后人,那么智慧传承的方式就是教育。
感后浪推前浪,叹新人换旧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做一盏明灯指引方向,照亮多少前行与迷惘,后继者不断延续与发展,“前事后事”之传承,度材而裁,师之仁德。
孔子、王阳明、管仲,都是值得学习的!人生本来就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能放下名利,视野会更开阔。好多历史上有名的诗人或者作家也是这样。所以,想透什么是最好,什么是最坏就可以了。
何为人生?何为成功?连孔子、阳明这样的圣人都没能如己所愿,我等还有什么可苦恼的。

2023/5/31 发表想法
人生前半程是短跑,比的是速度,爆发力,是有所为,通过做加法而找到自己的人生边界,人生后半程是长跑,比的是耐心,沉淀,是通过有所不为而做减法,是减到极致,惟精惟一。

没有机会在当世施展才华,就为后世投身教育

这是孔子感受到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没有机会施展,决心投身教育事业,为自己道学之传,为后世计,继往圣而开来学,教万世而无穷。

伯夷叔齐的态度,就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周朝建立,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一起饿死了。相互让国,不食周粟,这就是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

程颐评论说:“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圣人,伯夷叔齐之心,只有孔子才能体会到

2023/5/31 发表想法
看行为,看结果,更看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这样看人才能深入本质
直,不是表面功夫,我的理解是,直爽、明确、真实,是要发自内心的一份真实自我呈现。而不是遇事为了“面子”或心中所谓的坚持而不懂变通,生活中这样的人,会很累,学会真实,懂得在合适的位置变通,才足以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2023/5/31 发表想法
这个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状态,其实当你讨厌一个人时并不是讨厌人本身,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个点你不喜欢,如果有一天他正视了,改变了,越来越好,你依然也会改变自己的太多。
孔子追求的仁,应该是一种高度独立、清高的人格,不愚忠、愚孝,不媚上欺下,不取悦于任何人,不嫌恶于任何人(帽子戴不正就瞪着眼给你纠正,纠正后,你还是好人),真正的对事不对人,并有宁死不食周粟的清高。
相互让国,不食周粟。连对周礼顶礼膜拜的孔子都不怨恨他们,可见孔子对于忠孝而言更看中仁。

孔子则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曲意取宠,要名不要命。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曲意逢迎,那不叫直。

2023/5/31 发表想法
君子的一举一动,要谨慎要求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真实诚意的对待朋友或身边的人,如果你不喜欢对方的话,你可以远离疏远,不要因为是自己的喜好,加强在别人身上,要有容纳人之心嘛!
人与人之间要有分寸与界限,很讨厌交浅言深、自来熟的那种人。巧言令色足恭,在职场里见得太多了,特别是面对领导或者有求于对方时,话语之肉麻、吹捧之无耻,让人听得面红耳赤,而对话的双方却自得其乐;匿怨而友其人,同样屡见不鲜,口蜜腹剑,当面吹捧背后说闲话,估计哪哪都有这种人。不要做这种人。对人有怨,不一定发泄,但一定远之;有求于人,应非常客气,但一定不谄媚,更不会无中生有地去吹捧。

君子一举一动,都是真心实意,光明正大来,坦坦荡荡去

足恭”,“足”,是过,过于恭敬。也有人说足恭是与巧言、令色并列,指肢体语言,一副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摆的样子,见了领导太激动、太爱戴,手足无措。

2023/5/31 发表想法
这三个层次也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他很难一次达到最高境界,应该先是从基础的开始,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意识,然后再做一个君子,再要求自己做一个圣人,想做圣人,那也得有这样的实力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落实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初心是为了自己,别人不了解你,有什么好抱怨的,有什么委屈的,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生的三个志向,三个层次:义士、君子、圣人

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皮衣,都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我也没有遗憾。子路轻财好义,和朋友能有通财之义,我的钱就是你的钱,大家一起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不用担心我占了你便宜。子路就是这样的义士。

我们若做了一点好事,有了一点功劳,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提醒别人。颜渊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求仁得仁,不在意别人的了不了解、知不知道。

孔子的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他的思想教化,为天下开太平,让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朋友有信,创造理想社会。
三个志向,三个层次——义士、君子、圣人。

2023/5/31 发表想法

凡能察觉自己有过失,而自责的人,大概率都会比那些相反态度的人,人生成绩会更好一点
确实,越发学习越能体会这句话的妙处,志有定向是成长的第一步,给自己定个目标,知行合一,不但知道自己的未来,还要知道如何做并为之努力,日日不断进行升华,随着时间的流逝,努力带来的成长使你距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此时再次审视自己成长的阶梯,你会发现你自己的变化,你会得到馈赠,并让你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做。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呢:“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过错,即使被人指出来,也不愿意承认,马上要跳起来反驳,聪明机变都用在掩盖自己的过失上,所谓“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2023/5/31 发表想法
好学的四条标准:
一是是坚定自己的志向,志向定了就能定静安虑得。
二学习是为了知行合一去练习,去体察,如果学了不训练,不去行动,不去实践就白学了嘛,
三是坚持不懈的,每天学习不能中断,
四是要不断的去温习所学过的东西和练习巩固,这才是好学嘛!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
所有人对一切的理解,不管是通过书籍,电视媒体,生活,工作都是在看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也许人这一辈子,不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为了"读懂"自我。

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一是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

《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吗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可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

二是知行合一。

我们读书,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读懂的。

三是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间断一天。

四是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不要老想学“新东西”,老想追新逐异,贪巧求速。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来了,传统的思维不管用了,怎么办?”其实“传统的”他也从来就没会过,就开始担心新的不会怎么办,实在是犯不上。

以上就是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第六章 雍也第六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居敬”,持身恭敬,敬天、敬地、敬人、敬事。做什么就敬什么。

法不禁止皆可为,让人民得自由,得自在,得自治

儒家的思想,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万事都是要求自己。孔子说冉庸可以南面为王。其实孔子他本人,也只能南面为王。他若做了天子,自可施展自己的主张。他若做宰相,每天叨叨让君王做圣人,哪个君王受得了呢?

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季氏对他很尊重礼貌,但是并不听他的。他就干了三个月,还是回到老师处,终身和孔子待在一起做学问了。

子桑伯子说:“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这人不错!就是规矩太多!我想帮他修理修理!

所以孔子和子桑伯子呢,是相互欣赏,又都想用自己的标准改造一下对方。但冉雍认为,隐士和君子不是一回事。子桑伯子那样,只能自己投身于山野,不能做官任事。

一句话: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孔子说:对!冉雍你说得对。

2023/5/31 发表想法
用理性来控制自己,而不是通过感性来做一个事情,要做到不迁怒就是很好的理性控制感性
再能够做到不二过,那人就可以不断的向前进步,本身错误的事情做了几种,只要避免了就没有了,问题就是我们同样的错误会不断的犯,因为他不好改变,这也算人性的一种弱点
但是组织可以通过一些程序来控制犯错的概率
很有意思,孔子认为弟子中能称得上好学的只有颜回一人,而且被判定好学的理由也很奇葩—“不迁怒,不贰过”,竟然和学习本身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孔子所谓的善学不在于勤学的态度和掌握知识的多寡(这是一般人认为善学的标准),而在于人性的改善和升华!“不迁怒”是什么?是摆脱了情绪的控制,做到绝对的理性;“不贰过”是什么?是犯过的错误改了就不再犯,是绝对的理性和清醒。每个人犯错的种类数都数得过来,基本都和性格上的弱点和认知缺陷有关,基本上是同样的错误反复犯,变着样的犯,防不胜防!为什么?道理都懂,碰到事就犯迷糊,就犯错,因为我们做不到绝对的清醒和理智!有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学了很多道理,喝了很多鸡汤,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孔子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我们了:真正的善学是使人性不断改善和升华,最终使人尽其天性!如《吕氏春秋》所言:“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2023/5/31 发表想法
不干涉别人的生活,别人的错误自我通过人和事去修正,只是需要时间。
哈哈哈,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他两(孔子和桑伯子)证明了,一个人无论再怎么优秀,令人崇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居敬而行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居简而行简——宽以待己,宽以待人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颜回好学,而且是唯一称得上好学的,用了两条标准:不迁怒,不贰过。什么意思呢?“不迁怒”,是为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把那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比如你发怒,把手里拿的杯子摔了,如果并不是为杯子的事发怒,这就是迁怒于杯子。写不出方案,恨不得把电脑砸了,这也是迁怒于电脑。小李找你汇报工作,你正为女朋友的事生气,把小李骂出去了,这是迁怒于小李。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正心养性。刘宝楠说,“颜子好学,能任道,故善养气而几于中和也。”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

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别犯哦!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就永不再犯,用不了几个月,他就没有错误可犯了,都被他改完了,他想不成为圣人都不行。

有一个人犯过的错,让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不要再犯,那组织进步就飞快。这就是精益管理“持续改善”的精神和方法。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学习学”,学性情之学,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好学、真会学。

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

孔子说:“毋!”不要推辞,吃不了,分给你的邻居乡党,让全村一起帮你吃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23/6/1 发表想法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加强在别人身上,做好自己的本分,严于律己,英雄造实事,实事造英雄嘛,英雄不问出身,看能力
曾经玩物丧志的不一定不能成功,没有高学历的不一定没有智慧,没有光鲜履历的也不一定就没有能力。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被过去所限制的。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伤害以至于现在的失败都归咎于童年的经历。这是一种弱者思维,爸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正常人,谁的童年都会有瑕疵。有些人能看到不幸背后的幸运,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但有些人却选择泥足深陷,无法自拔。靠人不如靠己

2023/6/1 发表想法
我喜欢有规矩的,大家都按这个规矩规则来,比较方便,该你的东西你拿走,不该你的东西你也不要多要这样,免得在人情上互相扯不清楚
该你拿的,大大方方拿,不必推辞。没必要给的,那就不要给,“君子周急不济富”,雪中送炭,很好,锦上添花,不必。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予可以无予,予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凡事都有一定的准则,如何做到无过无不及需自行体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

孔子是鼓励仲弓说,虽然你的父亲身份微贱,但你有如此之德,必然会见用于世。你如果不得大用,天地山川都不会罢休的!

而且孔子那么推崇冉雍,没道理要说他爸爸是恶人,还当面说,虽然你爸爸是个大浑蛋,但是我真的很欣赏你!有这么夸人的么?
孔子的意思,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吧!

做一件仁德的事不难,难的是连续三个月不做一件不仁德的事,不动一点不仁德的念头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做到三个月都不违离仁德,其他的人呀,有的能做到一天,最多的也只能做到一个月而已。万事难在坚持,把最平凡的事坚持做,彻底做,就是圣人。

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有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

2023/6/1 发表想法
其实养成一个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内心已经养成了习惯,要去做,做了之后也感觉很舒服,这就是身体已经接受了这个习惯,再一个就是你的潜意识已经把这个习惯深深地刻进去了,不用你去费心思,他自然的会做,一个是主观的培养,一个是被动的坚持
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人的行为暗示,经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一7天,这个阶段你必须不时提醒自己注意改变,并刻意要求自己。因为你一不留意,你的坏情绪、坏毛病就会浮出水面,让你又回到从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许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这种“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阶段:7—21天,经过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坏情绪、坏毛病还会再来破坏你,让你回到从前。所以,你还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阶段:21一90天,这一阶段是习惯的稳定期,它会使新习惯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经像你抬手看表一样的自然了。
这又让人想到甩手的故事。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学生明天甩手300下,一年以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了下来,他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勉强去做的事情,因为不是自己认可并发自内心愿意的,所以做再久也无法养成习惯,无法坚持下去。所以坚持某件事的前提是我们真的从内心去理解并且接纳了这个理。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张居正对这一段的解读最准确、最权威,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执政宰相之一。张居正说:优柔寡断的人不能任事,仲由勇于为义,刚强果毅,能决大疑,定大计,当断则断,有振作而无废弛;呆滞不通的人不能任事,端木赐闻一知二,明敏通达,能审事机,通物理,斟酌处置,有变通而无窒碍;才力空疏的人不能任事,冉求多才多艺,必能治理繁剧,区画周详,随机应变,绰绰有余。优柔寡断的人不行,呆滞不通的人不行,没有才干的人不行

什么样的人行呢——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这就是可以提拔的三条标准。

2023/6/1 发表想法
清儒毛奇临的意思就是闵子骞有自知之明呗,不做没把握的事。拿现在的话就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2023/6/1 发表想法
领导要果决断事,通达事理,还要多才多艺。标准高。有担当,可示范,解疑难。
多才多艺意味着看问题全面,通达事理意味着看问题深刻,果决能断意味着能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
大事清醒,小事不纠结的人也值得当领导!现在社会一些人喜欢纠结小事,比如旁人要是谁说了几句不好听的,或者给了个表情,或者给了个动作,对于这些没点名道姓言语或行为,一些人很喜欢对号入座,纠结类似这些小事情。奇葩说有一期好像说过,对于这些不痛不痒的事,绕过!根本不去多想,专心于目标。过两天就算你想起来了,也没啥感觉了!

一段公案:闵子骞为何拒绝去费邑做长官?

冉耕得麻风病:贤人得恶疾的典故

孔子为什么站在南窗外呢,朱熹注解说,古代生病的人床在北窗下,这样如果主君要来探病呢,就变成病者在北朝南,主君在南朝北了,对主君不礼貌。因为主君是坐北朝南的嘛。所以当主君要来探病的时候,就把病床搬到南窗下,这样主君进来,坐在床边,就是坐北朝南了。

冉耕得麻风病,也成为贤人得恶疾的典故,“冉耕之疾”成为麻风病的隐喻成语。说谁不幸有冉耕之疾,就是暗指他得了麻风病。

2023/6/1 发表想法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牖下,意指”家中“。
我赞同这一解释。如果房屋坐北朝南的话,其实意思也差不多。

快乐论:志向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很窄小挤迫的破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颜回啊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

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不改其志”,就是不为物质而改其行,也不会为一时的贫穷而忧愁。颜回因病早逝,大概四十岁以前。

有钱人的快乐,在穷人想象之外,有志者的快乐,也在有钱人想象之外,君子之乐,乐在其志也!

志向,只有志向,才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2023/6/1 发表想法
一个人想要有长久的快乐,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志向,有的人觉得求而不得,是一种失望,有的人觉得求而不得,是一种快乐,
得到的东西越艰难,当得到的时候,快乐也越长久,
最好的状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享受快乐,得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还能够长久的享受这个快乐

志高则欲少,视远则心静。每天读读圣贤书,并在生活中比对践行,虽相应者甚少,但内心之喜悦满满。物欲纠缠渐少,遇事随顺自然纠结变少。读书!美哉!感恩贤圣!感恩华杉老师!

该做到的没做到,你别解释。

冉求就解释了:“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说”,是“悦”。不是我不喜欢老师之道,实在是力有不足啊!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孔子说,你别跟我说这个!如果你真是力有不足,你应该中道而废。问题来了,中道而废的废,是什么意思?朱熹注没有解释。钱穆解释说,废,就是“置”,力有不足,置物中途,把东西放下,休息会儿再走!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废,人废了,死了,中道而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说,你力有不足吗?你如果死在半路上了,那叫力有不足。你如果没死,你休息好了继续前进,哪有什么力有不足?孔子接着批评说:“今女画!”女,同“汝”。“画”,是画界的画,画地为牢的画。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界限,我教你的思想原则,哪些做,哪些不做,你自己有选择。你哪有什么力有不足!你选择不做而已!

什么事没做到,你不要辩解,别说你力有不足。你如果真是力有不足,大家都看得见,不用你解释。

2023/6/1 发表想法
做君子儒,学学问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显摆。在好坏评价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经历过很多事,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什么,读到这里,真的千言万语了~~君子都是向内求的,很多虚名,真的经不起推敲,名不副实真的很可怕,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就是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只要是好的,就默默去做,永远都不要怕自己没人知道,人不知而不愠,真人不露相,只有洗去了欲望和外界的浮华,才能静心面对世界
所以我们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圣贤书,当我们有足够沉淀的知识体系与阅历的时候,你再去看那些当下活跃在各个平台的所谓的专家,学者,知识大V的言论,就不堪卒读了。
人之所以被人收割大致三个方面:第一,读书太少,第二,经历太少,第三独立思考太少。

2023/6/1 发表想法

我们经常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看看圣人对尽力的理解吧。除非死在半路上,否则何来尽力。全力以赴就是把一切豁出去,抱着这样的精神,才值得拥有他人望尘莫及的成就。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儒者,学而优则仕,仕而不得则学,或仕宦之余治学。”

中国士大夫的追求。自己有成就有学问,就要去教化他人。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儒家者,在家是孝悌和耕田两件事;在外是做官和治学两件事。

程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君子儒是为自己做学问,小人儒是为别人做学问。为别人怎么还成了小人呢?

儒家讲究名气和实力的关系,原则是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气超过了实力,就是虚名,容易招辱。名气低于实力,就比较踏实。

要知道,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长期被看低的,因为他自己不往前蹿啊,自然被往前蹿的人挡在身后了。民

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承认与否,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君子儒了。

2023/6/1 发表想法
确实是这样子的,我们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做事,下苦功夫都觉得这种效率太低,其实往往这种效率低的事情才更让人踏实,才更有效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就差踏实的人 简单做事,走正道,不投机取巧,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日积月累。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利他,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自然会有所反馈,但人的欲望无止境,总会有“私心”出现,做餐饮明知道坚持干净卫生是第一准则,但一直会有脏乱差的现象出现,“私心”会觉得管理松懈一点也没事,现在要做的事情,放松一点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失去的信任是很难修复的,浪费的时间也不会回来,这世上有很多诱惑,这些“诱惑”会让人无法坚持,变得急功近利,平直稳健发展虽然不如“捷径”来的这么神奇,但是脚踏实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圣人教诲,千章万句,总结一句话:走大路,不找捷径。

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发现人才,培养新的领导者。

子游说,有一个叫澹(tán)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从来不走小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不走小路,就是动必以正,没有贪巧求速之心。没有公事不见领导,就是有操守,不会徇私。这是刚方正大之士

成功者,都是遵循了最基本的原则,练最基础的功夫,没有什么捷径。

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2023/6/1 发表想法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显得很无知,也愿意接受自己这种状态,不自卑,同时心里面也特别的安心,会明哲保身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给别人留面子的人才是真正懂人情世故的人
道德经上的意思一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一定不要谦虚。不然,谁认识你呢?有你什么机会呢?天底下人才这么多。
等到你真正出名的时候,一定不要骄傲,要谦虚。你骄傲了,反而会招来嫉妒,招来祸害。骄傲狂妄到顶了,也就是失败的开始。君子自污,真的太有道理了,不能有一点点功绩就想让别人知道,这样反而会遭人嫉妒。要懂得并践行谦受益 满招损的道理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功劳和辛苦

自掩其功,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厚道。你说你是殿后英雄,那跑前面的不都成了怕死鬼了?

自掩其功,还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谦受益,满招损。你谦虚谨慎,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别人就要打抱不平,给你加功、加才、加名。你自夸其功,自夸其才,自夸其名,别人就非把你拉下马不可!

查不出他的马,也免不了要去人肉他的各种隐私,总之不信你就是好人!

反之,孟之反说他的马不跑。人人都知道是他英勇殿后,一点也不会掩盖他的功劳,还把他的美德传诵了两千五百年,到现在我们还能知道!

中国自古有“君子自污”之说。你莫说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多么的高洁。你若洁白如雪让人看得晃眼,人人都想泼点污水在你身上。你自己给自己泼一点,别人一看,你跟我们也差不多嘛!就不惦记你了。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大爷可以装孙子,孙子不能装大爷。

2023/6/1 发表想法
此章论述一个有好的相貌的人,还应该有足够的才智,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否则有可能成为致祸的缘由。

口才和外貌,是小人讨人喜欢的两大利器

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只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这世道,是难以免祸的呀

2023/6/1 发表想法
学习论语就是日常的运用,你的照做,切已体察,学以润身。可以说学习论语就是自炼!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闯红灯,翻护栏,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明明等一会就绿灯了,再走几步路前面就有天桥了,他们就是不,就是要图方便,省事,赶时间,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将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而不顾,这样做轻则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家都走不成,重则则会造成交通事故,夺走生命,造成家庭破灭,酿成惨剧。
孔子时代的那些诸侯们何不也是如此嘛,不遵循周礼,就为图自己方便,与众不同,都想问鼎中原,造成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百姓死伤无数,以致诞生了秦国这种战争机器,攻灭了六国,所有诸侯都自取灭亡了,秦一家独大,奴役百姓更是达到了极点,百姓困苦到了极点。
如今要大家遵守交通规则,也是要靠教育,靠宣传,要推行教化,使得老百姓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以至交通无阻,这与孔子想推行教化,使百姓克己复礼,使“天下归仁”,“六亿神州尽舜尧”,天下大治的理想何其似也。
孔子说:“谁能够出入却不通过门户?什么事物能够不遵循这个大道来呢?”
看来从孔子那时候起,就有人将走后门、走旁门左道作为人生捷径,不同的是,那时有孔子喟然长叹,而现在人们已习以为常了。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

人们世世代代都这样,不走大门大道,非要翻墙找小道,孔子以为怪事,到今天也见怪不怪了。

为什么呢,那大门大道,他认为一眼看穿——我晓得的嘛!然后眼神游离,往别的地方看,就要找一条捷径。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瞧不起简单。”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事情本来就这样,照做就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平坦的大道,人们就是不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人人都在走弯路、找捷径,人人都想弯曲宇宙,找到虫洞,所以孔子也没得办法了。

文质彬彬,是一种领导力

“文胜质则史”,如果你的文超过了你的质,花样文章很多,本质修养能力没有,那就跟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文采飞扬,但没有自己的东西。

所以这文质彬彬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文化修养和风度,把“彬彬”当语气助词,而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简单地说,就是办事能力很强,讲话水平很高。这符合我们对我们钦佩的领导人的标准。伟大的领导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

2023/6/1 发表想法
所以这文质彬彬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文化修养和风度,把“彬彬”当语气助词,而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简单地说,就是办事能力很强,讲话水平很高。这符合我们对我们钦佩的领导人的标准。伟大的领导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
伟大的领导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
为什么要文质彬彬才是君子呢?君子应该在于质,不在于文呀?这里的君子,不是道德修养意义上的君子,而是贵族士大夫阶层居上治民的君子,这是孔子给士大夫阶层提出的领导力标准。
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周围的领导者,不管是大领导者,还是小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还是公司的、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我们要发掘、培养新的领导者,其实我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孔子提出的这四个字:“文质彬彬。”

认识到自己是幸存者,就有敬畏心了

《中庸》说,天地以至诚生物,不诚无物。人能够诚,则一言一行皆有忠信,天会助他,人也助他,他得以生长。人若不诚,以欺罔而行,专务自欺欺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没有人祸,也有天殃,如果他居然还没事,那是侥幸。

敬畏心,就是君子。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
再读一遍:“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们得以生存,是因为我们的诚。我们还能生存,是因为我们“罔”的部分暂时还没给我们招祸。
汗流浃背呀!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一项学问,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深入进去,乐在其中。

用王阳明的话讲,你不过是知道些说法,你真知道吗?要学习一样东西,你一定是喜欢它,才能笃实地去学。再进一步说,人其实不可能懂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你不喜欢、不服气,你就不会低头去学习,去吸收,去接受,那你只晓得人家一些说法而已。

喜欢呢,可能还是站在外面喜欢,没有深入其中。要深入进去,还能乐在其中,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才有体会、有快乐,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你要功名富贵,也是创造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条件,学习更多的人、事、道。最后功名富贵都有了,又成了过眼烟云,还要进山去找和尚学。

我们要学习什么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知道,所谓“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认为自己知道,就不必学习了,那就永远不知道。认为自己不知道,才会去学习,才能知道。

首先定位自己不是知之者,然后认真想想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对什么能乐在其中,那就是你终身学习的道路了。找到这条路,是人生幸福和意义的重要保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很刻苦地工作学习,很大毅力的样子。其实他根本不需要毅力,他是乐之者。毅力,是不想学习的人发明的词。乐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2023/6/1 发表想法
圈子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竭尽全力靠近你想成为的人,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他们。
2023/6/1 发表想法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指用人身上本来就有的知识道理来引导他教导他使他理解懂得,而不是现在误解的“以牙还牙”打击报复。
“儒家教学法四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一个人凭直觉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在用"赤子之心"去做这件事情。
他没有经过仔细地算计和权衡,这样的人最真诚。
真诚是稀缺品,是勇于担当的能力,但却是最好的“套路”。
《中庸》里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物之终始。”
万物都靠天地这一点“诚”,也可以说靠天地这一点灵性而成长。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当一个人凭直觉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在用"赤子之心"去做这件事情。
他没有经过仔细地算计和权衡,这样的人最真诚。
真诚是稀缺品,是勇于担当的能力,但却是最好的“套路”。
《中庸》里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物之终始。”
万物都靠天地这一点“诚”,也可以说靠天地这一点灵性而成长。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当一个人凭直觉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在用"赤子之心"去做这件事情。
他没有经过仔细地算计和权衡,这样的人最真诚。
真诚是稀缺品,是勇于担当的能力,但却是最好的“套路”。
《中庸》里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物之终始。”
万物都靠天地这一点“诚”,也可以说靠天地这一点灵性而成长。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2023/6/1 发表想法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坚持下去,前期可能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当投入进去,乐不思蜀,乐在其中,也就完全投入进去了。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坚持下去,前期可能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当投入进去,乐不思蜀,乐在其中,也就完全投入进去了。
今天听到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讲课,“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当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跑步变成有意思的事情的时候,生命的每一刻在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妙趣横生!今天跑步的时候回想起来,坚持跑步至少4年了,每周至少3次,每次40分钟。偶尔想起总想找到最开始跑步的那个时间点,想给自己一个仪式感,想在每年的那个点给自己一个周年的奖励或者纪念,但是无论怎样回忆,就是找不到那样的时间点,也许运动,读书转化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而自然的事情,它不需要仪式感的刻章纪念或者奖励,它只需要,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目光里,心心念里,全部是它。每一个步伐,每一个瑜伽动作,带入自己的呼吸,因为这些东西就跟呼吸一样自然而平常,每一本书,每一段话,都经过大脑思考,每一寸念头被文字占满,因为大脑的思考和念头无时无刻不在~
毅力是不想学习的人发明的词。乐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学习有快乐的体验,学习起来就很快,因为你不会抗拒排斥。
所以,孩子不想学的时候,不要逼着学,因为孩子不乐之,只会越学越差,不如想想办法,怎么能让他乐于接受一些知识。

儒家教学法四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能挑学生,说这个学生不行,把他劝退。这一条,全世界好多学校老师都做不到,那顽劣的学生,就把他劝退了,那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怕影响升学率或学校声誉,也想办法把他弄走。

第二是因材施教。 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毛病不一样,那孔子就借题发挥,辩证施教,回答也不一样。

这就是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几百年了,曲解成“以牙还牙”。就像你上课问老师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一些问题,一些你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几个问答下来,你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中国的问题就是没有宗教,没有宗教,就没有神,就没有敬畏,所以价值观错乱了,无所忌惮。

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儒家的“如有神论”,说有鬼神,没证据,所以存而不论,假如他有,我敬他,严格自律。但是,我并不认为鬼神能给我带来什么祸福,祸福都在于人事天命,不在于鬼神。

《左传》有言:“民,神之主也。”人民比神大,鬼神之祸福,基于民意之从违。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基于民心。所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你只管人,对鬼神敬而远之,就是知。

是先干活,后拿钱,就是仁!你先把责任承担起来,把活干了,再想获得什么回报的事。

冲锋在前,领赏在后。难事你争先,评奖金的时候你躲在后面。

做事的时候别老惦记着回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全力以赴把责任承担起来,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这就是儒家价值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对老板,他另有话说——
“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你先让人民富起来,再使唤他们。

员工要想着先其事后其食,老板要想着先其食后其事,后其事之后还加其食,这就是儒家的“劳资关系”——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凡事先承担自己的责任,凡事先替别人着想。

好的国家是物价便宜,人很贵。坏的国家是人很便宜,物价很贵!

圣人之道不行,就是因为人们拿那镜子都去照别人,不照自己呀!

2023/6/1 发表想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火无情,辩证看待很重要。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
水是动的。知者乐意运用他的才智,贡献给社会,像水流一样不停息,他做起事来,剖决如流,也像水流一样畅快。知者得志,得用,有成就感,所以他乐此不疲,他很快乐。
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
山,是万民所瞻仰,所谓高山仰止。山中草木生长,飞鸟走兽栖息,为人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而且出云道风,立于天地之间,所以古人对山是非常的崇敬。

2023/6/1 发表想法
其实,看这本到这里,还是有很多书友总是在纠结后人解读《论语》的种种“诟病”。比如,孔子也有情绪,会说一些“不好”的话,后人为了美化孔子,把坏的解读为好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了,《论语》中所说的很多话,不管孔子原本究竟是什么意思,也不管后人解读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只要这个意思能够让我们约束自己的私欲和妄行,对我们就是有用的。孔子自己也说自己“贫且贱”,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论语》的意义不在于对错,而是设置了一个“圣贤”的标准,后人用这条标准来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向这个标准无限靠近,哪怕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至少也要向成为一个“君子”靠拢,否则,沦为“小人”就很光荣,很自豪了么?
“儒家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凡事先承担自己的责任,凡事先替别人着想。
一块一和九毛九的故事,若放大到整个国家,你会发现,好的国家是物价便宜,人很贵。坏的国家是人很便宜,物价很贵!有的国家商品很便宜,但你想理个发,按个摩,那人的服务很贵!这就是理想社会,无论干点啥,都能挣钱,那钱都够花。糟糕的国家呢,就是物价很贵,人的服务很便宜,那就大多数人钱都不够花,都焦虑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就会获得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人提升,而不是想要借机彰显自己的话,就会以一种更为缓和的方式去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硬地输出。所以凡事还是要多问问自己是否出发点真的是为了他人着想吗?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水是动的。知者乐意运用他的才智,贡献给社会,像水流一样不停息,他做起事来,剖决如流,也像水流一样畅快。知者得志,得用,有成就感,所以他乐此不疲,他很快乐。

仁者安于义理,不动如山,而厚德载物

静而安之,故仁者多得长寿。

用今天的话说,知者是成就自己,仁者是成就他人。知者是精英,仁者是平台。知者动而乐,仁者静而寿

这一段说绝了。
子贡问,为什么君子看见大河大湖大海,总要停下来观看呢?

水遍布天下,而无偏私,这是君子无私之德。水是生命的源泉,有水,就有生命,这是君子的仁爱。水往低处流,而每到一处都讲理,遵循着地理脉络,这是君子的高义。浅处漂然而过,深处深不可测,这是君子的智慧。遇到百仞深谷,毫不犹豫纵身而下,这是君子的果决勇毅。绵弱之处,深入微细,无所不达,润物无声,这是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污垢,包容一切,有如君子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还你一汪清水,这是君子的善于教化。装入任何量器,一碗水端平,这是君子的正直公平。装满则止,不贪多得,这是君子凡事有度,讲究分寸。千曲万折,最终一定要向东行,这是君子百折不挠的意志!

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

鲁国如果能变革进一步,就是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孔子曾经说:“管仲之器小哉!”感叹管仲器局太小,因为管仲行的是霸道,不是王道,一心只要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而不去致力于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的建设。

鲁国呢,虽然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如齐国,但周公的遗风还在,民风仁厚,人们还能重礼教,崇信义。人们没那么富裕,但也还小康升平。所以孔子认为,鲁国如果再进一步,就能回到周公的理想社会,由小康升平,进入太平社会、大同社会。可是孔子没机会施展啊!

有人要说了,我们可以既仁又义,仁义并行啊!
这话不负责任,因为一定是有次序,当二者冲突的时候,你到底放弃哪一个,这就是价值观。
都不放弃的事,不存在,你不能哪头都占。

如果绝不放过一个坏人,就必须冤枉大量的好人,才能接近这个目标,而且也做不到。所以这句话在理论上就不成立。

仁义有次序,要先仁后义,不要先义后仁。

2023/6/1 发表想法
先仁爱,再国家大义。类似统一,文统为仁,武统为义。先仁后义,先文后武。

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该守什么规矩,这很重要

别怨社会,别指责别人,切己体察,我是做什么的,我得本本分分的像什么。
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该守什么规矩,这很重要。

2023/6/1 发表想法
儒家的思想是先爱自己,再爱自己的家人,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很符合现在的社会,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怎么会爱家人,怎么会爱别人。
这才是正确的导向,不是不见义勇为,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不可不从,更不可盲从!喜欢这一章,打开英雄的正确方式!牺牲自己,保全别人,本身就是有悖人性的!扪心自问,自己都不舍得让孩子豁出命去干的事,怎么就能豁出去宣扬那些所谓的英雄事迹?!
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不会让孩子焦虑和不安,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孔子的意思是:不为了仁的名而表现仁,不讲科学不重视生命的行为,不是仁,是陷是罔,糊涂。
孔子的这段话里,有三个深层次的儒家价值观:
(1)先保全自己,再救人;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3)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

2023/6/1 发表想法
要时刻记住,你不比别人聪明,你不定会比他做得好,还有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别怨社会,别指责别人,切已休察,我是做什么的,我得本本分分的像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位,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做到各司其职,把各自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先不要谈改变世界,救苦救难的大道理,你每天真的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了吗?刚看新闻,又在报道一位游客在云南旅游被导游谩骂攻击的视频,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真的太常见太频繁了。毫不客气的说,北京,天子脚下,你去报参加长城的旅游团试试,各种坑人。旅游局倒是每次都很及时的发新闻要严查,可是问题依然在,老百姓也就笑笑罢了。我不是愤青,中国虽然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我相信大部分的岗位都在尽职尽责,少部分的人在混日子。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有人掉井里了,救不救?孔子说,可以去看一看能帮上什么忙,不能自己跳下去救。救人的前提是先保全自己,若宣扬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孔子说,那不是仁义,是愚弄。

井里有人,这是合理的,所以他要赶紧跑去看,能不能救。你说让他跳下井去救,没这道理,这是愚弄他,他不会被你愚弄的。

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山上着火了,如果你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山救火,你就不要宣传那上山救火牺牲的孩子是英雄。不要让大家学习他,而是要大家吸取他的教训。山上着火了,让消防员叔叔来,小孩子不要上去。整座山烧光了,也没有你的生命重要。

孔子的思想很明确:先保全自己,再救人。

咱们坐飞机,每次安全讲解,说氧气面罩降下的时候,如果身边带着孩子,一定是先给自己戴上,再给孩子戴。因为如果你先管孩子,还没给他弄好,自己昏迷了,他也完了。或者跟他弄好了,没来得及弄自己的,他可帮不了你。

我想起一个企业家讲经营使命的话,他说:“要像我们的口号那样生活。”当你制定一个口号的时候,你一定想清楚,我自己就要那样去做,这样你才不会喊空话、假话,不会说愚弄别人的话。

一是首先保全自己。不管是有人落水也好,还是在政治上也好,儒家都强调首先保全自己,不要牺牲,不要死磕。可以舍生取义,但能躲得了最好躲过去,等它过去。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儒家有特别强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是儒家对自己身体的特殊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不是自己的,是父母的,是留下来要尽孝的。

为国牺牲,那没办法,可以忠孝不能两全。若是为了救路人甲的命,那可绝对没有牺牲自己的道理!

三是爱的次序等级。前面伯禽说的:“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首先是自己的亲人,先管自己家人,再管别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就是牺牲自己家庭了,于妻子儿女何?于父母兄弟何?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们有时高谈阔论“诸子百家”,要“兼收并蓄”,兼收不了,并蓄不了,因为他们不一样,甚至针锋相对,

你若认真研究过,把自己代入进去,我是那种人,你自然就进那个门。

因为学习的标准是知行合一,知识你可以都学,行动却只能选择一个。

圣人经典流传两千多年,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旁通,是触类旁通,在同一个类别、同一个领域,说同一件事,你也要读过很多不同人、不同角度,甚至不同立场写的东西,都读过,你才能把那件事弄明白。
贯通呢,是把不同领域的事,贯通起来。就像我们经营讲的跨行业经验。在这个行业很前沿的事情,对于另一个行业来说可能早就是每天日常工作的常识、习惯。你学习的领域广博,才能贯通。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理解为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孔子叫颜回要“克己复礼”,“复”,就是反,反之于礼,反之于身,这也是讲约之以礼。所以颜回感叹老师说,老师循循善诱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023/6/1 发表想法
为了实现志向和目标,我们要敢于放下身段和面子。当我们不把面子当回事的时候,离成功也就近了。
要坚持原则,但也不能不给人面子,特别是对那面子特别大的人,如果不是特别要命的原则,孔子也可以妥协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無疑是個聖人,但国君都是以利益為第一位,孔子的以德行為首位,自然就會有沖突,衝突的結果是顛沛流離十几年至不得志含恨終生。

2023/6/1 发表想法
一个能广博地学习且能用礼约束自己的人是不会离经叛道的。因为他广博的学习让他能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让他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们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实际上,这并不是真的“懂”。所谓“知行合一”,只有按照道理去做去践行,才是真正地懂得了这个道理,这样才能过好这一生。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各种心灵鸡汤,大家都有“共鸣”,挂在嘴边,一说起来,把自己都感动了,但并不去做。这就不是真懂得。如果真懂得,就连滚带爬地赶紧去做了。知行合一,能行难行。终于懂得了:难行能行,是谓可贵!

孔子的八卦故事

赌咒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予”,就是余,我。“所”,假如。我如果做得不对,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孔子发出那句著名的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知道自己在卫国没希望了,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了。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中庸不是平庸,不是中等水平,不是缺乏个性,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天人合一的极致。

孔子感叹说,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极致,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了。

问题来了,什么是中庸?
因为有一个中,有一个庸,就被世人普遍误解了。中,就是没立场,中不溜;庸,就是平庸,没个性。大部分人都这么理解,对吧?

所以说,庸,是永恒不变的平常道,是常识。

中庸,首先就是叫你永远不要离开常识。
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常识!人们总是离开常识。好人会轻视常识,坏人有意要把你带离常识。

日用常行的道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万古不变。中庸,就是要我们遵循那些简
单平常的道理。

第二讲“中”,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分毫不差,恰到好处。做什么事,你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这就叫中!好像正中靶心一样,射中那红点都不算中,要射中那红点的中心才算中。一是做事分毫不差。二是情绪管理,“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或者说正常国家的政治,都是在追求中道。政治的中道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他执其两端,两个极端的都掌握了,而用其中于民,折中处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这就是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2023/6/1 发表想法
孔子無疑是個聖人,但国君都是以利益為第一位,孔子的以德行為首位,自然就會有沖突,衝突的結果是顛沛流離十几年至不得志含恨終生。
常识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既然知道但是能达到中庸境界的人还是很少,因为知道和做到有鸿沟,我们老是想走捷径,而忘记常识有多重要,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好的习惯能否坚持如一,短期的坚持很容易做到,据说养成一个习惯21一天就可以,但是放弃只需要一天就可以了,就像坚持一个月的健身计划,可以被一顿宵夜就毁掉,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将常识贯彻到底。

【读写循环之旅】·Day17
精读书籍:《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
精读内容:电子书 413-443
今日主题: 什么是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作为最高仁德标准的中庸,在他那个时候已经很少人能有了。
什么是中庸呢?我以前其实一直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甚至看了华杉的解释之后,还是朦朦胧胧。直到和得到的另三位老师比较之后,才清晰一点。中庸是能够不偏不倚,又能灵活应用,有原则地处理事物水平。它不高深,但也很有要求。能不能诚于内心?能不能不被利益、情绪左右,做出理性的决策?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把中庸当作平庸,当作老好人的代指。其实这只是“乡愿”,那种逢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的没有原则的人。按照万维钢老师的解读,做到中庸,要有三层功夫:能自控、不一根筋、和千人千面。

《了不起的盖兹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话,其实最适合为中庸做注脚: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仁的方法论:不要做圣人,要做仁人。

子贡问仁。说,如果能广泛地施惠于民并且能赈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仁人了吗?
孔子回答,那岂止是仁,那已经是圣了!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道德,孔子这样说,圣是不是比仁更高呢?

儒家思想,是一种要求自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它更接近一种宗教思想,而不是一种政治思想。

所以儒家的仁,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我不想遭遇的,也不要让别人遭遇。这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清单-《华杉讲透《论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