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雍也篇》,先恭诵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一个好学啊?”孔子就回答:“以前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迁怒,也不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他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就再没有这样好学的弟子了,也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死时,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所以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孔子晚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后。

孔子对颜回的这段评价,充满了对颜回的高度称赞和深深的怀念。

今天读来,还是让人能感受到孔子说话时的伤感落寞,感受到他们师弟之间如同父子般的深厚感情。

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还有孔门十哲,可孔子只说颜回好学,可见孔子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

那么什么是孔子心目中的好学呢?孔子认为颜回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那么什么是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这两点可以体现出颜回好学?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什么是好学?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就已经给出了回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试着用这一段孔子对好学的定义来对照一下颜回:

首先,好学者“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描述颜回日常:“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完全符合好学者的这个标准。 

再者,好学者“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讲颜回学习:“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也完全符合好学者的这个标准。

颜回好学,毋庸置疑,可是孔子为什么在这里说颜回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呢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不迁怒”。迁怒就是将对某某的怒气撒到不相干的人事上,比如你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心里窝了火,回家孩子问你作业,你就把孩子臭骂一通,你迁怒于孩子;你和老婆吵架了,你就摔碎了玻璃杯,你迁怒于玻璃杯。

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迁怒?也许迁怒于人,也许迁怒于事物,也许迁怒于国家社会,可我们有没有认真观察反思过,我为什么会迁怒呢?“不贰过”就更容易理解,就是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

清楚了什么是 “不迁怒,不贰过”,可能有的人会想:学习知识和“不迁怒,不贰过”有什么关系呢?看看很多学霸,只要答题不犯错,就算会迁怒他人,会屡次生活犯错,不也照样考第一吗?这就有必要做一个澄清,儒家所谈的学习与今天很多人以为的学习并不是一回事。

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说:“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确实,如果我们将学习限定在学外在的知识,那么可能是否不迁怒不贰过和是否好学关系不大。可是如果学习是学做人,学做君子圣贤,那只有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才可以说是真好学,或者说只有真正好学的人,才能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好学为什么就不迁怒。我们不妨以前面迁怒于孩子的例子来探究一下:我为什么骂孩子?因为我心里有火,不高兴;为什么我心里有火,不高兴?因为领导批评我了;为什么我认为领导批评我了?因为领导说我的项目方案太糟糕;为什么领导说我的项目方案太糟糕?我可能认为领导根本不懂我的方案,或者我认为领导不喜欢我,故意刁难我,总之我不接受领导的意见,我不承认自己的方案糟糕。如果我认可领导的意见,我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火气了。

到这里,我观察反省一下这整个过程中的内心,有想学习的心吗?肯定没有!如果我是好学的,就会在领导点评我的方案时,抱持着学习的心态,去思考:领导为什么这么说,他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考的模式和我有什么不同,我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我的方案还可以怎样改善?就算是我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分析,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案更好,我还是可以反思学习:我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与领导沟通,我怎样和领导共创双赢,毕竟他也是希望部门更好、组织更好。这种学习的心态其实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哪有一个时候不能学习呢?所以当我迁怒于孩子的时候,我的心中只有自以为是的不满和怒气,“不是我的错”,却没有想学习做人做圣贤的心。失去了想学习的心,怎么能说是好学呢?再来,我们分析一下,好学为什么就不贰过?我们不妨问一下:如果我好学,我为什么还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试想如果你是老师,你苦口婆心告诉学生张三和李四,他错在哪里,他要如何改正,他也都清楚明白了,可没几天张三就又犯了同样的错,但李四就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你会认为谁是真的好学?显然是李四。你也许能理解张三改错不容易,再次犯错也有可原谅之处,但你不能说他真的好学。学习做人做圣贤,就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改掉我种种不仁不智不勇的过失,效学圣贤的大仁大智大勇。这种学习显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

其实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具体情境,我们都可以这样思考:“如果是孔子面对这个情境,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做法?我如何学习他?”真正有志于学做圣贤的人,哪有一刻不能学习呢?颜回是如此,孔子也是如此。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直到晚年仍然“发愤忘食”学习不辍。他们的好学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人应该努力效学的。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反思自己在迁怒时的内心状态,有没有想学习的心呢?

没有

2'为什么我会重复犯同样的错?我如何改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雍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