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标准才有可能有未来

魏智渊老师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因素,即这个人是否有内存的标准。

什么是标准?标准就是尺度。就是以此来称量自己和他人的尺度。就是在考试时要求自己达到的尺度,就是在找对象时要求对象达到的尺度。这个标准,并不是要求做什么,而是不能容忍什么。不能容忍嗓音的老师,教室里就会很安静,不能容忍肮脏的老师,教室里就会整洁干净。而这种标准的形成,是在学生阶段,也就是小学阶段和青春期形成的,就如同凡事都有关键期一样,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万年以后很难再习得标准。标准很重要,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标准呢?

一、在约定的时间做约定的事情

标准,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按照规定去做,不迟到,不早退,都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一个人,松松垮垮,上班十五分钟才来,这样的人就没有自己的标准。魏老师用《小王子》里的一段话做例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约定时间的重要性,其实也就是仪式感的重要性。提前候场、提前候课等,就是仪式感的表现。另外,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严谨 的态度,不迟到、书写工整、遵守游戏规则等。

但严谨并不意味着死板,并不是没有例外。尽可能不迟到,但如果有意外迟到了,一定要向老师表达歉意,让孩子看到边界,懂得标准的重要性。

二、标准就是你想成为或抵达的

标准意味着一种朝向卓越的眼光。魏老师说,就是知道对于一件事情来说,什么是好的,到什么程度是好的。如同考完试后,不因为自己考了80比其他同学多就沾沾自喜,而是要看到试卷的标准是100分,要努力地朝向标准努力,要看清楚自己距离标准的差距,而不是和他人比较。在距离标准的过程中,每精进一步,自然就会收获一份信心,而无论孩子有多大的进步,终归离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会促使他不断努力,甚至在看到自己与标准的差距后,他会产生一种谦卑的心理,这种谦卑,恰恰是对标准的敬畏。

要想将标准置于孩子的内心,就要让孩子看到标准,要被标准所激励。标准就是你想要成为或到达的东西,但不是与他人比较。不要讲道理给孩子听,直接带孩子去他希望去的地方。一个想当作家的孩子,就去看看真正伟大的作品,这就是标准。有了标准,孩子自然就会充满了向往,就会有了内在的动力。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只是靠外力去推动的话,会很难进步。

三、帮助者能帮助的恰是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

这句话我理解了半天,我们一直强调家长的影响,一直强调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实,父母如果自身很努力或者很优秀,孩子就觉得自己也不能堕落,因此父母无形中就起到了榜样  的作用。如果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的成绩,孩子的精神品质无形中可能就变得精鄙了。

一个孩子如果心中没有了标准,可能就会变得享受舒适,特别是当外在压力消失了的时候,孩子就更没有了内驱力。其实魏老师所讲的这一点,就是指我们能够影响的,能够改变的,只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或者是想和自己一样的人。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哪怕他们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是他们也几乎改变不了。因此魏老师说“帮助者能够帮助的恰是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每周一信,给家长写了那么多,可是效果非常小,为什么?就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连看都不看,甚至看了也只是看了,没有从心底里想去改变,当而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来追问怎么办。好多问题,在学校里改的差不多了,可是为什么一回家过个周末,回来又变回原形了,我想这也和家庭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可是即使说的再多,他们不想改变也是毫无效果的。

真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建立自己的标准,用内驱力促使自己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标准才有可能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