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期【教研听评】

          披文入理    借势蓄情

                      文/张永刚

——听牛彩云老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

图片发自App

      周二的教研活动,我听了牛彩云老师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一节课我的情绪都沉浸在牛老师精巧而深挚的课堂之中。总结起来,我觉得牛老师的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以情感人。

      本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是一篇理性的文章,但在牛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却让学生有了情感的升华。

      在导入课文时,牛老师出示雨果图片及作者简介,直接导入:这就是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这件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勒特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雨果的意见,雨果写了回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请我班的姬煜辰、李子政同学为我们拆信,并朗读此信。

      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把现场师生带入了一种情境。两个孩子深情朗读,全班师生入境聆听。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刚刚学了中国近代史的中国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一定是五味杂陈。对圆明园盛景的回味,对圆明园被劫掠的沉痛,感染者每一个现场师生的心。

      接下来,牛老师让品读课文第三段,勾画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感受作者对圆明园的情感。学生勾画、品评、交流,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山环水绕、绿树鲜花、奇珍异宝,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圆明园无法形容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正当学生沉醉、享受、遐想的时候,牛老师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电影短片,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当中。“悲痛”“惋惜”“愤慨”……学生的情感也顺势喷薄。“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给了我们重重一击,转而引出作者对侵略者的谴责。

      学生再一次进入课文,走进文本,深入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雨果的博大情怀,伟大形象,这个时候也悄然潜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节课,“情”字贯穿始终,学生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情的升华。对圆明园的怀想,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对雨果的正义,对历史的沉思,对祖国的热爱……种种情感,绽放课堂。

图片发自App

      以文育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运用。

      这节课,牛老师充分利用课文,“润物细无声”,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思想熏陶。

      首先,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品读第三段的过程中,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圆明园的无以伦比的梦幻般的美。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当播放《圆明园的毁灭》短片时,“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劫掠,被烧毁,现场充满了悲愤、痛恨、惋惜的情感。爱国主义,不是口号,就在这文字的品评当中,就在这电影的欣赏当中,就在这课堂的悄然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这是一次很好的正义教育。圆明园被劫掠,中国人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控诉掠夺的罪行,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也这样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辨的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次看似平静的思想冲击。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给孩子们以无形的影响。

      人文教育不是喊口号,不是贴标签。对于语文课来说,是贴近文字品析,是走近作者聆听,是处在课堂沉思。

      最后的课堂作业:读完此信,你想对雨果说点什么,请你给他写一封短信。这即是课堂的延伸,又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次提升。相信我们的孩子,在给这位伟大的作家写信时,一定会更加深入地体会他博大的情怀,正直的良知的。

图片发自App

      以美润人。

      当今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各种手段来进行,但最传统的、最有感染力的还是课堂上的现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是表情达意、阐述思想、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节课中,除了以文润人、以境润人,我觉得最突出的就是牛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了。

      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语言,可谓是简洁凝练、优美雅致。

      简洁的导入语我们已经欣赏过了,请看——

      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三段时,老师说: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但他说过: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不了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他借助丰富的想象并融入中国元素,让这个人间仙境立体起来,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品读完第三段以后,教师总结:四个“请你”,给人一气呵成,滔滔不绝,不吐不快之感。作者借助于修辞(比喻、排比)和叠词,极力渲染圆明园之美,这种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描绘的方法,叫铺陈。

      在让学生欣赏圆明园的图片时,教师说:这就是圆明园,这是雨果笔下恍如月宫的建筑,这也是雨果笔下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造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它还是雨果笔下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名人字画,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稀世文物,可谓是美轮美奂,数不胜数。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时,教师说:这与其说是一封信,不如说是:一首诗——一首对圆明园盛情赞美的抒情诗;一幅画——一幅对英法强盗强烈鞭挞的讽刺漫画。

      ……

      这样优美精炼的教师语言,走进课堂,俯拾皆是。

      这样的诗意语言,雅致悠远,温润如玉,让学生仿佛走进诗的王国。

      这样长久的熏陶,必然会随风入夜,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图片发自App

      纵观本节课,牛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带领学生贴近文本,走进文章核心,把握作者观点,理解作者情怀;借助视频资料,增强文章厚度,提升学生情感,给我们上了一节以情感人、以文育人、以美润人的充满诗意的好语文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59期【教研听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