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3篇《周南 卷耳》(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篇《周南 卷耳》

上传中,请稍候...

【原文阅读】

采采卷耳,不盈顷qīng筐。

嗟jiē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译文讲解】

采了又采采卷耳,总是不满一浅筐。

只因想念远行人,筐儿丢在大路旁。

【原文阅读】

陟zhì彼崔嵬wéi,我马虺隤huītuí。

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译文讲解】

当我登上高山巅,骑的马儿腿发软。

且把酒杯来斟满,好浇心中长思恋。

【原文阅读】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维以不永伤。

【译文讲解】

我又登上高山冈,马儿累得毛玄黄。

且把酒杯来斟满,只为喝醉忘忧伤。

【原文阅读】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xū矣。

【译文讲解】

我又登上土石山,我的马儿已累瘫。

仆人疲惫走不动,怎么解脱这忧伤。

【字词注释】

[1]采采:采了又采。卷耳:植物名,今名苍耳,嫩苗可吃,也可作药用。

[2]盈:满。顷筐:浅的筐子,前低后高,犹今之畚箕。

[3]嗟:语助词,不是叹词。马瑞辰:“嗟,为语词。嗟我怀人,犹言我怀人。”

[4]寘(zhì):同置,放下。彼:指示代词,那。周行(háng):大道。

[5]陟(zhì):登。崔嵬:高而不平的土石山。

[6]虺隤(huītuí):腿软的病。虺,瘣的假借字。《说文》:“瘣,病也。”隤与颓通,蔡邕《述行赋》:“我马虺颓以玄黄。”

[7]姑:姑且、只好。酌:斟酒喝。

金罍:当时贵族用的酒器。金,指青铜。

[8]维:发语词。以:藉此。

永:长。怀:思念。

[9]玄黄:马病的样子。

[10]兕觥(sìgōng):用犀牛角制的大型酒杯。

[11]砠(jū):多石的山。

[12]瘏(tú):《孔疏》引孙炎曰:“瘏,马疲不能前进之病。”

[13]痡(pū):人疲病不能前进。

[14]云:语助词,无义。何:多么。吁:的假借字,忧愁。

【诗歌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全诗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远行者的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

      诗中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 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这些看法都没有体会到《卷耳》篇章的佳妙布局。

        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来采去采不满,背筐被弃在通向远方大路的一旁。因为心不在焉采不满,因为“嗟我怀人”心忧伤,“嗟”是叹息、嗟叹,“怀人”就是我所怀念的那个人。“寘zhì”就是放置,“彼”是那个,“周行háng”是大道。

      第二章,顺着女子的思念和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了。他“陟zhì彼崔嵬wéi,我马虺隤huītuí”,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旅途劳累,人困马乏。这两句是说他在爬高山,爬山干什么呢?想望远、望家乡。家乡实在太远了,必须爬得很高才能看到,高到马都累坏了,上不去。暗写男子想家想到何等程度,很深情。可还是望不到家乡,没有办法,只好借酒来浇愁了:“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金罍”是一种酒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中发掘出了金罍,青铜制造,圆圆的,外表刻有花纹,形状像个大坛子,小口大肚,下面平底。能用这种酒器的人,身份可不低。“金罍”透露出男子的地位,应该是国家使臣一流。“维以”的“维”是虚词,“以”可以解释为“因为”或者“以此”。“不永怀”,让我伤怀的心情不要再那么持久了。

        第一章和第二两章的句式结构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从第二章开始到全诗结束,诗篇的抒情主体变成了男人。

      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玄黄”实际上是变颜色,也可以理解为马出汗,那毛色就会变。“兕”是犀牛,“觥”是一种酒器,“兕觥”就是像犀牛角的或者用犀牛角做的一个酒杯。“维以不永伤”,“伤”就是伤怀,还是喝酒浇愁。

      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和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

      第四章,诗篇的调子变了,每句结尾都用一个“矣”字,语感急迫而又沉郁。“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xū矣。“砠”是石头山上有土,相对平缓,马车才能上去。“我马瘏”,就是马病了,困到了极点;“我仆痡”,“痡”也是疲惫到极点。“云何吁矣”,“吁矣”是忧叹,也有人把“吁”解释成“张大眼睛远望”。费了很大周折上了山顶,家乡还是在目力之外,结尾处落在一片黯然神伤中。可以想象,这一段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

      显然,诗中很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中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中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远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

        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全诗情节丰富,感情深切,具有感人的力量。

        这首诗用演出的形式,表现那些为国家做事情的人的家庭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情感。任何社会都会有这种情况,“忠孝不得两全”,国家打仗了,有事情需要人做,就必须有些人牺牲小家庭的利益维护大家庭的利益。

      《卷耳》就是呈现出了家和国的这种冲突,向做出牺牲的那些人表达高度的敬意,对他们进行精神补偿。对家国矛盾产生的痛苦,要进行抚慰,而不是去撕裂。这正是“礼乐”的追求和谐。

【《诗经》相关背景知识(3)】

乐官制度

        西周王朝开国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领主制的宗法国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把提倡和推广礼乐文化作为基本国策,在出色的政治家周公姬旦的直接领导下,大规模地制礼作乐。为了制礼作乐的工作需要,统治者建立了国家直接领导的专职机构。

      《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如下记述: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大司乐是周代六卿之一,掌管文化教育,其主要手段就是推行音乐教育,贯彻乐德、乐语、乐舞教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乐、舞三者合一,而且与礼制紧密结合。

        虽然《周礼》是后世追记,其中可能有若干理想成分,但总体上可以看出周代礼乐文化的组织制度和基本内容。六卿之一的大司乐下面,分设乐师和大(读曰“太”)师,乐师掌管学政,大师掌管制乐;在大师的下面还有掌管、操作与传习不同乐器的瞽矇、磬师、笙师、镈师等专门技术人员。

        西周有了比较完备成熟的乐官制度,因为西周初年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武王和周公,都很重视和参与乐歌的制作。例如,传说西周开国的《大武乐章》6篇,是武王与周公合作的,“颂”诗、“雅”诗和“风”诗中都有“周公作”的记述。是不是他们亲自执笔,自然已无从考证,但诗中既用他们的口气,又有这样的记载,我们至少可相信他们重视和领导了这些工作。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周代制作和收集的乐歌,不仅保存在王朝的主管机构,也通过对贵族子弟的教学以及王朝与诸侯国的往来,传播在各诸侯国的贵族社会。既然整个贵族社会的礼仪活动,乃至春秋时代各国盛行“赋诗言志”和“引诗明理”,《诗》成为贵族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一些主要国家也有乐官制,一些贵族也有自己的乐队。

【《卷耳》的反思探讨】

《卷耳》主题“怀人”~你思念,我也思念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广泽后世。

      当我们吟诵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时,都可以回首寻味《卷耳》的意境。

附录:

        关山月

[ 南北朝 ]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客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liǎo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3篇《周南 卷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