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的神秘七加减二

乔治·米勒 [George Armitage Miller 1920.02.03],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曾经担任洛克斐勒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他也是牛津大学的Fulbright 研究伙伴,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1956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神秘七加减二

 

  以信息 处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萌芽时,电脑的资讯处理功能是影响因素之一。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当时的心理学家虽然已将讯息处理的历程大致区分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长时记忆(long - term memory),但短时记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则是在米勒 1956 年发表研究报告《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之后才被确定的。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信息编码的概念。他认为编码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输入信息归类,然后加以命名,最后储存的是这个命名而非输入信息本身。编码是一个主动的转换过程,对经验并非严格地匹配,因此编码以及之后的解码往往会导致错误发生。米勒的研究有两点要义:

  在不得重复练习的情形下(如看电视字幕),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 7 个项目(如 7 位数字、7 个地名),是故从电话簿上查到电话号码后,待要拨号时往往会不复记忆。

  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长串数字,远超过 7 的限制,但如经心理运作将之意义化,变成 24(小时) - 7(一星期) - 15((半个月) - 30(一个月) - 12(一年) - 1987(年),然后再记这长串数字就比较容易。米勒称此种意义单位为组块(chunk)。学习英文时由字母而单字,由单字而短句,由短句而长句,都是将零碎信息 经心理运作变成多个组块之后记下来的。

  自米勒的研究之后,短时记忆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成为特别受到重视的主题。他为以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记忆开创了道路,自此出现了一系列对记忆错觉的定量研究。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664.htm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