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l6eLdP-fveCsHt1wHF8TVuOR9wkT2K3qFnWy36PcaYaB1hdgOS_cnTEB0jIgofE4EIJ2-OluAM4zRVDX0bvnK

GPS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简称GPS。另外一种解释为G/s(GB per s)

GPS(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广义处理器分享,网络服务质量控制中的专用术语。
GPS_第1张图片
 
 
 

定义

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 GPS

简介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简称GPS,另外一种解释为G/s(GB per s)。 [1]
GPS可以提供车辆定位、 防盗、反劫、行驶路线 监控及呼叫 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 监控平台三个要素
 
 
2 发展
GPS的前身是 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 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1]
最初的GPS计划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 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 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 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 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 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工作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上。这也是GPS 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 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 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民用的定位精度可达10米内。 [2]

3工作原理

原理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 测量出已知位置的 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 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 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 卫星的距离则通过记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 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 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 导航电文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 C/A码和军用的P(Y)码。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 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1微秒,相当于30m。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 导航电文包括 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 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 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 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 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 导航电文时,提取出 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 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
 
 
 
可见GPS导航 系统 卫星部分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发射 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钟与 卫星星载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坐标x、y、z外,还要引进一个Δt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未知数,然后用4个方程将这4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个 卫星的信号。
GPS接收机可接收到可用于授时的准确至 纳秒级的时间信息;用于预报未来几个月内 卫星所处概略位置的预报星历;用于计算定位时所需卫星坐标的 广播星历,精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各个 卫星不同,随时变化);以及GPS 系统信息,如卫星状况等。
 
 
GPS接收机对码的量测就可得到 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由于含有接收机卫星钟的误差及大气传播误差,故称为 伪距。对0A码测得的伪距称为UA码伪距,精度约为20米左右,对P码测得的伪距称为P码伪距,精度约为2米左右。
GPS接收机对收到的 卫星信号,进行解码或采用其它 技术,将调制在载波上的信息去掉后,就可以恢复载波。严格而言, 载波相位应被称为载波拍频相位,它是收到的受多普勒频 移影响的 卫星信号载波相位与接收机本机振荡产生信号相位之差。一般在接收机钟确定的历元时刻量测,保持对 卫星信号的跟踪,就可记录下相位的变化值,但开始观测时的接收机和卫星振荡器的相位初值是不知道的,起始历元的相位整数也是不知道的,即 整周模糊度,只能在 数据处理中作为参数解算。相位观测值的精度高至毫米,但前提是解出 整周模糊度,因此只有在 相对定位、并有一段连续观测值时才能使用相位观测值,而要达到优于米级的定位 精度也只能采用相位观测值。
按定位方式, GPS定位分为单点定位和 相对定位差分定位)。单点定位就是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接收机位置的方式,它只能采用 伪距观测量,可用于车船等的概略导航定位。 相对定位差分定位)是根据两台以上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它既可采用 伪距观测量也可采用相位观测量,大地测量或 工程测量均应采用相位观测值进行相对定位。
在GPS观测量中包含了 卫星和接收机的 钟差、大气 传播延迟、 多路径效应等误差,在定位计算时还要受到卫星 广播星历误差的影响,在进行 相对定位时大部分公共误差被抵消或削弱,因此定位精度将大大提高, 双频接收机可以根据两个频率的观测量抵消大气中电离层误差的主要部分,在精度要求高,接收机间距离较远时(大气有明显差别),应选用 双频接收机
 
 
GPS_第2张图片
 
 
 
数据
卜默示条件,GPS模块SiRFStarIII接受每二输出位置的数据,通常$GPRMC精简数据格式的数据,包括纬度,经度的目的,速度(结),运动方向角,年,月,时,分,秒,毫秒,定位数据是有效的或无效的,和其他重要信息。语句格式如下:
$GPRMC,,,,,,,,,,,,*,HH
只需要知道位置信息,所以在阅读唯一的,可以实际应用。
<1>:当地时间代表UTC。格式“当每分钟,小时,分钟和秒2。
<2>:工作代表国家。”“显示可用的数据,“V”表示接受警报,没有可用的数据。
<3>:代表纬度数据。“子级的格式。分分分。”
<4>:纬度半球为代表的“N”或“S”。
<5>:代表经度数据。格式和LD
现状;度分钟。sub-sub-sub-sub.”
<6>:代表经度半球,为“E”或“
软件读取经纬度数据,目前的位置停止分析,确定用户的当前位置在该地区建立和平。的方法是基于用户的设置确定中心的纬度和经度和纬度和经度计算出活动维持当前的对象可以超过和平活动预定半径。结果的基础上的歧视,设置相应的标志。
 
 
6 组成部分

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 卫星组成(21颗工作 卫星;3颗备用卫星),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运行周期为12h。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颗),轨道倾角为55°。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在卫星中预存导航信息,GPS的卫星因为大气摩擦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航精度会逐渐降低。

地面控制系统

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 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 Monitor Station)、地面天线(Ground Antenna)所组成,主控制站位于美国 科罗拉多州春田市(Colorado. Springfield)。地面控制站负责收集由 卫星传回之讯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用户设备部分

用户 设备部分即GPS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 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 卫星信号后,就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 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 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 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 速度、时间等信息。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 数据的后处理 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 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 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 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 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 RAM 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各种类型的接受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使用。其次则为使用者接收器,现有单频与 双频两种,但由于价格因素,一般使用者所购买的多为单频接收器。

7主要模块

GPS模块系统采用第三代高线式 GPS模块接受SiRF StarⅢ GPS模块SiRF灵活性。该芯片是小于10米的定位精度,能够同时追踪20个卫星 信道。其内部的可充电电池,可以保持星历数据,快速定位。对于数据的输出电平的串行数据格式,通信速度。
波特率4800,每名GPS数据输出。该模块采用MMCX GPS天线接口,为6线连接器, 数据线接口 电缆输出,使用简单,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使用三个输出线,第一连接3.5 ~ 5.5V的直流供电,第五脚是电源,脚的第二行是GPS测量输出的是TTL电平信号,串行端口,高大于2.4V,低小于400mV,输出 驱动器的启动,直接与单片机的接口。如果只使用默认设置,单片机读取数据只能从模块可以。

8术语

1.GPS 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 通用处理器共享(计算机)
2.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卫星/ 系统(通信)
3.[GPSS]General Purpose Systems Simulator通用系统 模拟器
4.[DGPS]Differential GPS差分GPS,差分 全球定位系统
5.GPS General Phonetic Symbols 捷易读注音符

9计划实施

第一阶段

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1978年到1979年,由位于 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双子座 火箭发射4颗试验 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26560km,倾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一阶段主要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阶段

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
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称为“BLOCK I”的试验 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明, 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利用粗码定位,其精度就可达14米。

第三阶段

实用组网阶段
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工作 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阶段的卫星称为“BLOCK II” 和 “BLOCK IIA”。此阶段宣告GPS系统进入工程建设状态。1993年底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 卫星

10GPS前景

由于 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 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 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年期间,在保证美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 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美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中国, 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随着2000年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3] ,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截止到2013年,北斗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均已开展应用,对GPS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在军用领域,北斗二代军用终端已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4] ;而在更广泛的民用领域,三星推已推出支持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手机 [5] ,凯立德已推出支持北斗的车载导航仪,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6] ,国内以往由GPS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此改变。

11GPS特点

(1)全球全天候定位
GPS 卫星的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 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确保实现全球全天候连续的导航定位服务(除打雷闪电不宜观测外)。
(2)定位精度高
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 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m,100-500km可达10-7m,1000km可达10-9m。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时解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定的边长比较,其边长较差最大为0.5mm,校差中误差为0.3mm。
实时单点定位(用于导航):P码1~2m ;C/A码5~10m。
静态 相对定位:50km之内误差为几mm+(1~2ppm*D);50km以上可达0.1~0.01ppm。
实时 伪距差分(RTD):精度达分米级。
实时相位差分(RTK):精度达1~2cm。
(3)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 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采取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时,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
因而使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4)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测量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因而不再需要建造觇标。这一优点既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一般造标费用约占总经费的30%~50%),同时也使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也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5)仪器操作简便
随着GPS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的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趋于“傻瓜化”。在观测中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 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作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 数据通讯方式,将所采集的 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 数据采集与处理。另外,接收机体积也越来越小,相应的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6)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
GPS测量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平面位置和大地高程。GPS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另外,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
(7)应用广泛
 
GPS_第3张图片
 
 
GPS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