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翻译思想的解放
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关于“译者翻译思想的解放”这个题目,很久以来,我都有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想法,可一直给耽搁下来。最近遇到的一个事情大大触动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一开始就应彻底解放译者的思想。于是,便有了本文的诞生。
译者只有以正确的翻译思想武装自己之后,才会有高质量译著的出现。我们首先要做的,也就是要解放译者的思想,设法让译者具有正确、明确的翻译思想。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多少人思想得以解放,随后便在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何等重要!通过解放译者的思想,可以防止出现肚子有货却无从发挥的情况,避免本来可以将翻译质量提到更高层次却因思想的禁锢而限制译者水平的发挥。在翻译思想上,应该给译者吃个定心凡,而不要让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译者的每一句译文都是在其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写出的。在错误思想下写出的内容与在正确思想下写出的内容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事情回放
最近我正在组织译者翻译数学方面的一本重量级图书。一位译者交来了几千字,我和他一块阅读了一下,几乎每一段中都总会有几句让我读着难受,一看英文,似乎也能对上号,却是纯粹的直译,严重的中文扭曲,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完全是在刻意保持与原文中每一句话的结构一致,句子独立、生硬,缺少衔接。我很清楚,这样的稿件质量是不行的。该译者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我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保证不漏,也只好这样了。他这么一说,我觉得问题严重了(心想,照这样下去,没法继续做了)。此时,我问他这几段在技术上到底讲了什么,他非常详细而清楚地向我解释,可以说讲解得非常透彻,他甚至告诉我原文中哪些地方讲得不够深入,哪些地方讲得非常详细。通过交流,很明显可以看出,该译者在专业技术上是熟悉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么糟糕的翻译效果呢?告诉大家,是翻译思想出了问题,由于译者在思想上受到了束缚,也就没有自由,因而无法灵活地进行表达,甚至可以说失去了按照中国人自己习惯来说话的基本自由,忘本了。因此,需要设法解放该译者的思想。
发现问题的根源之后,我至少用了近半个小时与他说了翻译思想的问题。最后,该译者笑着对我说:“按照你说的这种翻译思想,翻译就要轻松多了,还真有获得解放的感觉”。我让译者根据新的思想再翻译部分内容看看,从他发来的稿件可以看出效果明显大有改观。前些天他发来的几万字,技术上讲得非常清晰,行文也是地道的中文表达了。该译者还告诉我,他现在的翻译速度也快了,因为自由了,已经不再受原文的束缚了。我心里算是松了口气。
什么才是正确的翻译思想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翻译思想呢?
按照我原来的想法,我试图通过一小段话来讲清楚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我思考的深入,发现一段根本不够。为了将这个问题更完整,更明白地讲出来,也是为了让本文的读者从多个角度来了解翻译思想,下面我准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说明我的观点。大体来说,我觉得,对于科技图书,翻译应该倾向于意译(注意意译的特征在于基于上下文来表达)。从我多年面对面接触过的近300位译者来看,其实许多人并不能明白什么是意译,应该怎样去意译,意译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各位看客,相信您可以从下面几段内容中找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
翻译的核心思想就是译文与原文等效
。不是字面上等效,也不是句与句等效,而是上下文等效。换一种模糊一点的说法,也就是在“神”一级等效,在技术要领上等效。再换一种说法,如果所给出的译文表达了原文的意图,也就是原文想要说的那个意思,就表示是等效的。
译者需要时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
最最关键的工作,最最中心的任务应该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让自己理解原文的技术含义,搞清楚每一句话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学习(查资料、咨询相关人员)、分析,再学习、再分析的过程。这才算是抓到了重点。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表达才可以是灵活的、自由的,影响表达效果的其他因素就只有译者的文字功夫而已。
译者所写出的每一句话都应该从上下文考虑,从整个技术背景、自己的知识背景考虑是否恰当,因为每一句话都应该是为上下文服务的。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他会怎么去理解呢?他也是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去理解的。如果事先译者没有做到那一点,则读者怎么可能理解?同时,只有基于上下文来说话,才知道应该在哪里加一些关联词来让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上下文”的概念,读者可以通过这样几句也许有点抽象的话来进一步理解:译文不可以局限于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需要。局部应该为整体服务,局部的存在,是因为整体的需要。将原文中的“神”取出来时,是整体性的,而非局部性的。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者在阅读时肯定是希望方便了解整片森林,而不应因为单棵树木而迷失方向。)
实际上,译者自己专业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著的最终质量。译者的自由只受其专业功底、文字功夫、英文水平的限制,而不是原英文的限制。
什么是灵活表达?只要译者真正从整体上理解了原文要说的意思,在翻译时就可以自由灵活地写出来。句式不必按照原文的句式。句子可分可合。根据行文的需要,可以自行加入一些词语(尤其是用来联系上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可以略去一些词语(尤其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还可以自行加入一些句子(此时一般以译者注形式给出)。之所以译者有灵活性,因为译著是译者对原文完全理解和加工后的结果,也就是首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再进行表达,而不是直接从原文到译文的机械转换(像有些人在不搞清上下文就看一句翻译一句,或者一句还没有看完就翻译,就属于这种机械转换的情况)。
翻译必须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在组织句子时,译者应该完全跳出外文语句结构以及外文习惯的限制,在写译文之前一开始就应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回到我们自己的中文环境(文化)中来,就像你在和你的同事或朋友讲述原文中的技术一样,你觉得应该怎么讲就怎么翻译,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话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纯正的汉语习惯。如果说看到译文就能让人想到英文是怎样行文的,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翻译失败。因为这是翻译不符合中文习惯的明显标志。毕竟,翻译是为我们中文读者服务的,不是为了符合英文框架的。再次提醒,翻译的目的是传播知识,仅此而已。
译文应该准确
。不可以随意放大、缩小原文各句子成分的含义,这与灵活表达并不冲突。应该说灵活表达是准确性的一种更为贴切的展示方式,是真正的准确,因为最终的译文是给拥有中文文化背景和汉语习惯的人看的,之所以要翻译成中文,意图只有一个——为了传播知识,因此,以更明白的表现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不意味着更准确吗?(只有灵活表达才能更易于明白)(提醒:直译是无法实现准确性要求的,这里我提到的准确性只用来衡量效果。注:这里我给出的翻译“准确性”概念的含义很可能与以前有些人所认为的或者已经定义的完全不同。做了这么多年的翻译管理,我就一直没有弄明白是什么是“直译”?)
(注:当然,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翻译资格,也就是在专业功底、英文水平和文字功底上都符合要求;否则就容易出现胡译、乱译现象。但是,只有真正懂技术,而且中文文字功夫较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则译者是不合格的。关于具体怎样选择译者,在我的“翻译质量工程浅谈”一文中有所提及,对于更详细的选人策略,(如果方便的话)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予以阐述)。
几个有必要澄清的概念:
通过上面一些内容的阅读,也许您已经大概明白翻译应该怎么做了。下面就几个可能是很多人关系的问题再专门说明一下。
(A
)漏译问题
(暂时空着,等我想好了再予以补充)
(B
)“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出版社往往会有这样的措辞: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中文习惯。在我看来,这句话很容易误导译者。事实上,有些译者也将这句“忠实于原文”挂在嘴边来反驳我,为他(在我看来)实在不敢恭维的生硬译文辩护。我们要给译者传达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信号——正确的翻译思想。
(C
)意译与胡译
(这里暂时空着,等我想好了再予以补充)
产生错误翻译思想的主要原因
先空着。
在明确了翻译思想之后,对出版社相关人员给出如下几个建议:
译员招聘:
目前我在招聘译者时,在译者试译之前,我都明确告诉应聘者:对于试译而言,你可以全部意译,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自由组织句子都没有关系,格式不用管,只要你将原文到底讲了什么讲清楚即可,讲得越清楚水平越高,我关键是看你的专业技术。新招聘的译者也许以往没有什么翻译经验,或者以前的翻译思想不正确,因此,一开始就让译者放手试译是很有必要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做法,也希望这可以作为出版社招聘译者时的参考方法。也许你们真正需要的译者就埋没在曾经你们已经放弃的名单中。您是否想过:有些译者的翻译质量不行,是不是因为他一直觉得应该是符合“您的口味”才那样试译的呢?
其实有些译者并不是不行,是他的翻译思想没有转变过来而已。出版社负责人、工作室负责人(接书人)应该担当起指导译者的义务。
编辑朋友编辑时:
(这里暂时空着,等我想好了再予以补充)
Be Flying工作室负责人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43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