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 已兴,Context Awareness 未起

在 iPhone 已经出了 4 代,在数以十万计应用程序构建的移动世界,这些功能仿佛已经近在眼前:你走进一家饭店,不用输入任何信息,云端就在你的手机上显示了你想要的打折信息;你走到一座著名的雕像前,你的手机就显示出这座雕像丰富的历史背景;你将一盒药放在手机旁边,不需要任何输入,你的手机就告诉你这个药的医嘱、附带视频的演示;你靠近一个复杂的设备或车辆,你的手机就立刻显示这个设备的操作说明和各种提示;你走在一个庞大的室内建筑中,你的手机随时显示出透视建筑物的效果,让你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搜索一下 App Store 我们能发现,很多应用也承诺了以上的功能,可是当下载下来一看,就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失望。我们的智能手机虽然被冠了智能的名字,可还无法有效的感知我们人造的大千世界。

与此同时,被期以厚望的各个纯 LBS 应用,也正在遭遇憧憬破灭的尴尬。徽章图像越做越精美,能吸引到去点击的用户也寥寥;网上的签到看去有点热闹,可也不能打动店家的腰包;对了,我们还可以摇一摇。各种或摇或不摇的应用,把地理信息作为一个辅助功能而不是主打噱头确实更加务实和靠谱,可仔细一想,这种锦上添花也并没增加太多东西。

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摇一摇,没有智能手机,可是却有叫做同城聊天室的东西,现在,各种“摇一摇”的应用,担起了古老的聊天室的大家都懂的功能。当然,现在的 LBS 功能的精确度还是大大提高了,之前最多是划分到区或县,现在我们可以寻找五百到一千米范围内的陌生人。

可是,这种精确度还是难以帮助老实的宅男、宅女们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即便几百米的定位精度,你能得到的基本上也是毫不相关的路人了,而倘若想展开联系的两人,在生活上是没有交集的,那么相隔千米与相隔千里,除了提供“一个机会”,对,仅仅是一个机会,在网络时代其实并无太大差别。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光靠 GPS 和基站信号及 WIFI 数据库来定位的 Location Based Service 难以满足室内等更精确定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尽管在大多数应用的场景下,我们并不需要典型的实时定位系统那样的对移动物体的精确追踪定位能力,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我们的手机能“知道”它在靠近或离开什么物体,很多时候这跟地理信息没有直接关系。举例来说,企业的展览摊位、歌手的巡回演唱会,其地点是经常变化的,但当我们进入他们的临时空间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能获得即时相关的在场信息。

一个工业产品、一个场所,是谁建造的、谁拥有的、谁提供信息服务,这些社会信息比物体的地理信息等自然属性重要的多。明确物权了,才能执行一切的物与人有关的逻辑,才有按照现实社会进行聚合的意义,而物体的专有的信息,如果没有附着于物的专有的信息标签,仍然是无法被有效的揭示出来的。NFC 倒是感知标签很好的补充,可是近场通信 10厘米的有效范围,也仍然不能和现有 LBS 组合起来覆盖所有的范围,用 NFC 来进行支付是个好主意,可是要人去“碰碰”来感知自己进入了什么房间或车辆的什么空间,就反倒增添了麻烦。

稍微对感知或标签等技术词汇熟悉一些,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物联网的概念。既是,也不是。物联网强调感应器之间的组网发现和感知能力。可是对智能手机类的消费应用而言,作为标签的感应器不需要有更多的通信及计算能力。因为在人机交互应用中,我们获得物理世界精确定位的目的,不是为了用程序的方法去计算、分析这些感应器的实时信息,而是反过来,通过信标在部署时候已经在信息世界的云端储存的物理、社会属性信息,去为实时的人服务。 感应器等于是信息世界向现实投放的路标,只要能在有光照在它身上的时候能反射出光亮就好了。我们的手机还缺乏的,是场景的上下文感知的能力

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太过新鲜的事情。

Context awareness 即上下文感知是与 Location awareness 即地理感知几乎同时出现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Xerox PARC 的研究者就已经在目前称作普适计算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概念中提到了对真实场景感知的计算机应用;而在1994年,有两名研究者更是在研究手持电话的应用的时候直接提出了 Context awareness 的概念。英文好的读者,可以直接查看 wiki 上的该条目:

Context awareness is defined complementary to location awareness. Whereas location may serve as a determinant for resident processes, context may be applied more flexibly with mobile computing with any moving entities, especially with bearers of smart communicators. Context awareness originated as a term from ubiquitous computing or as so-called pervasive computing which sought to deal with linking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with computer systems, which are otherwise static.

随着小型芯片的不断廉价,上下文感知应用的硬件基础已经逐渐牢固;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系统的异构造成的开发和使用成本过高。对于安装通用操作系统的消费类设备而言,需要在系统软件级别对上下文感知服务做到抽象和集成,这样才能催生更多有实际社会价值的应用。

当然,手机等手持式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远远大于 PC 时代的。或许在 Android 12.0 或 IOS 15.0 的时候,我们的智能手机就能知道它的主人究竟是在会议室里开会抑或在沙滩边度假,从而决定是把自己调成静音呢或者干脆显示成不在服务区。

相信你会有所期待的。:)

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 taozui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 · 2 热评 · 新浪微博 · 订阅全文 · Google+ · #ifanrlive · 加入爱范社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ios,context,gps,观点,Google/Android,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