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

Intel 推出新的外接傳輸介面  Thunderbolt,擁有驚人的 10Gbps 傳輸速率,其速度更勝於 USB 3.0 以及 SATA 6Gbps 介面。目前  MacBook Pro 已經採用此介面,以及一些企業級產品也逐漸引入,從表現效能來看,Thunderbolt 的發展值得大家期待。

儲存應用相關傳輸介面,近幾年正值改朝換代的高峰期。推行時間達2年的USB 3.0與SATA 6Gb/s,雖然稱不上普及,但已經被市場廣為接納採用。然而這2項技術並非唯一的高速解決方案,在傳輸效率與多元應用等要求下,例如Thunderbolt與超高速固態硬碟, 紛紛轉向採用PCI-E匯流排介面。

外接傳輸介面誰與爭鋒

USB 3.0承襲以往的所有優點,具有相容性廣泛與製造成本低廉等優勢,並大幅改善資料傳輸效率,因此能夠快速普及到個人電腦市場。儘管USB 3.0完全取代IEEE 1394陣營,成為新一代高速傳輸介面熱門人選,卻得提防在一旁虎視眈眈的Thunderbolt。

由Intel主導開發的Thunderbolt,是項能夠承載多種傳輸協定的底層連接技術,擁有驚人的10Gbps傳輸速率,資料傳輸頻寬更勝於SATA 6Gbps介面。其應用特性和USB相當接近,不過基於建置成本等因素,想取代USB 3.0未必容易。但是充裕的傳輸頻寬與串接架構等優點,在專業與企業儲存應用上,未來發展相當值得期待。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张图片

▲ 現階段的Thunderbolt控制晶片,仍為Intel自行設計製造生產。

儲存傳輸介面趨勢轉變

無獨有偶,SATA 6Gb/s也對上同樣來自Intel的戰略佈局武器NVM Express和mSATA。mSATA是以SATA傳輸協定為基礎,只不過改採用PCI-E Mini Card的接腳與裝置型式。在桌機平台,可搭Z68晶片組的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混合磁碟功能使用,至於應用在筆電環境,則是能夠取代佔空間的2.5吋儲存裝置。

事實上,尚未全面普及的SATA 6Gb/s介面,其理論頻寬已經快被第3世代高速固態硬碟塞爆。mSATA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除了兼容於SATA訊號,又能以PCI-E匯流排與系統連結,可突破SATA 6Gb/s頻寬枷鎖。NVM Express具有同樣的利基點,改以PCI-E匯流排取代SATA介面,能為超高速固態硬碟提供充足頻寬,展現高達1GB/s以上的傳輸速度。

10Gbps超高速電火球

USB 3.0發展的同時,Intel正在醞釀自家傳輸介面技術Light Peak。這項以光纖傳導訊號的技術,最早在2009年IDF開發者論壇上揭露,後於今年初正式推出時正名為Thunderbolt。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高達10Gbps的傳輸速率,遠超越其他傳輸介面。

個人電腦常見傳輸介面頻寬比較
傳輸介面 傳輸速率
Thunderbolt 10Gbps
USB 3.0 5Gbps
USB 2.0 480Mbps
IEEE 1394a 400Mbps
SATA 6Gb/s 6Gbps
SATA 3Gb/s 3Gbps
eSATA 3Gbps
Gigabit網路 1000Mbps
IEEE 802.11n 450Mbps

Intel專利非關Apple

部分人對Thunderbolt的認知,是來自採用該技術的Mac產品,因為現階段也就只有Apple桌機與筆電支援。無論叫Light Peak或Thunderbolt都好,這項技術很明確是由Intel開發,Apple不過是第一個搭載Thunderbolt主控制器的電腦平台而已。

即便如此,Intel現階段端出來的菜,仍和其遠大的夢想有段差距。在Light Paek原始構想中,規劃以光纖傳導訊號,然而現階段的方案,是採用銅纜線傳輸。因為光纖傳輸相關裝置成本高,除了要價不低的光電轉換器外,還有不耐曲折,身嬌肉貴的光纖線材成本問題,對個人電腦平台來說是項不利因素。

銅纜線帶電更好用

相較於SATA 6Gb/s和USB 3.0,Thunderbolt表定傳輸速率規格,宣稱每個埠都能提供獨立雙向10Gbps傳輸頻寬。其訊號線材連接器標準,沿用Mini DisplayPort規格,1條線即可同時傳遞PCI-E和DisplayPort這2種訊號,能夠和現有DisplayPort顯示器相容。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2张图片

▲ Thunderbolt能以單一纜線,同時傳輸PCI-E匯流排與DisplayPort影音訊號,連接至Thunderbolt周邊裝置,或是具備DisplayPort介面的顯示器。

此外,Thunderbolt支援菊花鏈串接模式(daisy chain),最多能夠串連7個周邊裝置。串接鏈中可包含1∼2個高解析度DisplayPort介面顯示器,只不過必須連接在其他裝置的最後面。在現有銅纜線架構上,每條線材的長度限制為3公尺,經由串接仍可符合個人電腦平台普遍的長度需求。而且還能夠提供10W電力,遠高於USB 3.0的4.5W。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光纖版本理論線材長度可達100公尺,但反而缺少了供電能力。對個人電腦平台來說,使用銅纜線不僅成本低廉許多,使用體驗也更趨近於USB,除了單一線材長度限制外,其實優點是多過於光纖。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3张图片

▲ 由於DisplayPort顯示器只有1 個輸出入介面,因此在Thunderbolt規範中,顯示器必須連接在最末端。如果主控端具備多組連接埠,將2種訊號裝置分開連接,就不會受到這項限制。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4张图片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5张图片

▲ Thunderbolt連接器端子和Mini DisplayPort規格相容,但是DisplayPort線材只能用在串接鍊末端,連結顯示器使用。至於Thunderbolt專屬線材,則是可以連接這原生周邊裝置,以及DisplayPort顯示器。

傳輸介面或橋接器?

真要說起Thunderbolt底層架構為何,將它視為傳輸介面的橋接轉換器,答案會變得相當簡單易懂。因為它並非全新設計的介面,而是整合PCI-E匯流排與DisplayPort介面於一體,實現PCI-E外接裝置的可能性,並同時擁有DisplayPort能傳輸影音訊號的優點。

從架構來說,Thunderbolt的通訊協定層(protocol layer),實為PCI-E和DisplayPort,並不包含原創技術。Intel透過低延遲同步訊號,將前述2項訊號映射到通用傳輸層 (common transport layer),進行資料封包處理,再傳輸至目標裝置。 優點為系統仍可辨識裝置的原始訊號規格是PCI-E還是DisplayPort,且沿用電腦系統中標準的驅動程式。

延伸閱讀:

Intel Light Peak 換換名, Thunderbolt 是啥米?

Intel:PC 們也可以玩 Thunderbolt

Computex 2011:Intel 用 Apple Mac 展示超高速 Thunderbolt

<後面還有:Thunderbolt的應用介紹,以及架構解析和速度體驗>

應用彈性充滿想像

在各式Thunderbolt裝置晶片大量普及前,光是相容PCI-E訊號這點,就具有相當高的可玩性。例如USB 3.0外接磁碟陣列,普遍做法是採用支援RAID功能的USB 3.0介面晶片來設計。

在Thunderbolt架構下,以容易取得的PCI-E介面RAID控制器,加上Thunderbolt控制器即可完成設計。也許反映出來的成本大不同,但設計彈性、功能性以及效能,可輕易超越USB 3.0。

其他包含eSATA、FireWire介面,以及音效、影音剪輯卡、電視卡等,任何採用PCI-E匯流排介面設計的晶片,都能經由Thunderbolt轉變為外接裝置型式。特點是只需要1條傳輸線,就能夠將所有裝置串接連結起來,甚至能獲得必要的驅動電力。

相較於以往各式傳輸介面,能夠大幅簡化繁雜的規格區別辨識,以及線材連接管理的不便。與其說Thunderbolt是項全新的技術,將它視為統整各式外接傳輸介面的標準,會更為貼切。

裝置主攻專業用途

目前已推出的Thunderbolt周邊裝置,是以儲存、影像擷取和轉接器為主,且屬於專業應用範疇。像Promise Pegasus R4和PegasusR6、Sonnet Fusion E400與E800,這些多硬碟磁碟陣列儲存系統,是目前最能夠展現Thunderbolt速度優勢的產品。至於LaCie Little Big Disk和Sonnet Fusion F2TBR,同為2bay、2.5吋硬碟設計,且內建RAID功能的外接可攜式儲存裝置,價格相對容易讓一般使用者接受。

至於影像擷取裝置,說起來也許不算太新奇,因為功力大增的USB 3.0,也會有這類應用周邊推出。目前已知有Blackmagic UltraStudio 3D、Matrox MX02,這2款高畫質機種推出,是各式高速儲存設備的好夥伴,可以構成完整的應用環境。不過這畢竟是專業領域產品,價格和多硬碟磁碟陣列一樣高貴,動輒30,000元起跳,一般人當然用不到。

台灣只能望梅止渴

相較下, 轉接器雖然像個小玩具,但是價格與應用彈性,也不同於前述產品。Promise SANLink是款光纖通道轉接器(fibre channel adapter),能夠讓配備Thunderbolt的電腦, 透過光纖通道快速存取SAN設備。至於Sonnet's推出的Echo Express PCIe 2.0 Expansion Chassis,可以用來安裝各類型PCI-E介面卡,並直接轉換為Thunderbolt的道具。

不過價格最實惠的,大概是同樣來自Sonnet's,且百分百屬於轉換器的Allegro FW800 Thunderbolt Adapter、Presto Gigabit Ethernet Thunderbolt Adapter,體積小且正如其名,提供IEEE 1394b或Gigabit高速乙太網路轉換功能。但是很抱歉,前述產品幾乎沒有在台灣銷售,除了Promise可以買到外,其他的要各憑本事從國外弄進來。

外接應用型態轉變

相較於傳統,Thunderbolt最大的意義,在於能夠一改外接裝置的輔助角色,成為主要配備。最好的範例就是影音剪輯,所有素材一開始就儲存在Thunderbolt外接磁碟陣列,進 行剪輯並輸出儲存結果,不需要繞道經過電腦上的硬碟。這和以往使用USB、IEEE 1394等裝置,通常得在電腦端完成處理作業,才傳輸進這些裝置儲存備份,體驗截然不同。

撇開成本差異不談,Thunderbolt不見得,也不需要全面取代USB 3.0。因為將PCI-E匯流排變成可外接,在高速傳輸應用擁有更好的揮灑空間,未來的多元應用相當令人期待。只是目前並不支援Windows環境,還得乖乖等候Intel釋出主控制器與驅動程式,提供給介面卡廠商製作成獨立控制卡。甚至是整合進主機板晶片組,才能藉由為數眾多的Windows電腦平台,加快普及速度。

Thunderbolt架構解析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6张图片

在現有主控制器架構中,是取用4條PCIE 2.0通道,再加上DisplayPort視訊介面訊號。至於影音介面為何選擇DisplayPort而非HDMI,答案很簡單,因為DisplayPort是免授權金的工業標準,能夠降低總和成本。

就現實面而言,目前採用Thunderbolt主控晶片的電腦,全為Intel自家Sandy Bridge平台。由於PCI-E 2.0每1通道的傳輸頻寬為500MB/s,整併4條通道可得2GB/s頻寬(雙向傳輸為4GB/s),取用PCH晶片內建的通道,對應 10Gbps(1.25GB/s頻寬)傳輸速率的Thunderbolt綽綽有餘。此外,Core i內顯支援原生DisplayPort訊號輸出,也能夠滿足Thunderbolt主控晶片的訊號需求。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7张图片

▲ Thunderbolt底層架構分為3個部分,主要由通訊協定層(取自PCI-E與DisplayPort)、通用傳輸層(common transport layer)、電子/光學訊號層(electrical/optical layer,相當於實體層)構成,最終輸出至纜線與接頭(cable and connector)。

通用傳輸層負責為通訊協定層的各類訊號,進行資料封裝與解封裝工作,佔有絕對關鍵性位置。從架構看來,雖然目前只能支援PC I-E和DisplayPort,只要Intel有心,要將USB 3.0、FireWire等任何介面納入,也並非難事。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8张图片

▲ 目前推出Thunderbolt線材的廠商仍為少數,因此價格難免高出一截。以Apple官網銷售的自家產品為例,要價高達1,550元!

Thunderbolt速度體驗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9张图片

  • 廠商:喬鼎資訊
  • 電話:03-578-2395

Promise Pegasus R4為4bay機種,硬碟架相容3.5吋與2.5吋硬碟,單顆硬碟最高支援容量為2TB,且內建支援RAID 0、1、5、6以及10等磁碟陣列模式。機身只配備2組Thunderbolt連接埠,在菊鏈式串接架構下,最多可以連接6台Pegasus裝置,是再純 種不過的產品。就產品價格而言,包含4顆1TB硬碟要花上31,240元,相當於1部NAS的價位,享受新科技的代價並不低。

至於傳輸效能部分,使用MacBook Pro搭配AJA Syste Test測試軟體,驗證Thunderbolt傳輸性能。執行Sweep Binary Frame Sizes、Sweep Video Frame Sizes、Disk Read/Write測試時,設定為4GB容量檔案大小與720 x 486 8-bit條件,RAID 0模式跑出500MB/s左右的速度,與4顆硬碟總和理論傳輸速度相當。

嚴格說來,USB 3.0、eSATA機種也可以達到同等效能表現,現階段比較容易吸引到的玩家,也許只有Mac族群而已。至於相對開放,且硬體選擇性多的Windows環境,由於Intel尚未納入支援,只能看測試數據過過乾癮而已。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0张图片

▲ DiskRead/Write測試:存取速度達寫入430.7MB/s、讀取226.5MB/s。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1张图片

▲ Sweep Binary Frame Sizes測試:存取速度達寫入576.6MB/s、讀取471.4MB/s。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2张图片

▲ Sweep Video Frame Sizes測試:存取速度達寫入577.3MB/s、讀取472.0MB/s。

 

延伸閱讀:

Promise Pegasus R4 磁碟陣列, Thunderbolt 傳輸效能實測

<後面還有:高速固態硬碟往PCI-E發展>

儲存裝置跳槽PCI-E

礙於SATA傳輸介面頻寬限制,高速固態硬碟所採用介面,開始出現轉向PCI-E匯流排發展的趨勢。

PCI-E介面不卡速

這項轉變透露出,現今各式傳輸介面規格發展,未必能跟上相關應用裝置的頻寬需求。除了儲存裝置,包含Thunderbolt、USB 3.0等傳輸介面,也紛紛轉進採納PCI-E底層技術。某程度上來說,PCI-E 2.0、1.0的實際可用資料傳輸頻寬,其實和SATA之類介面相當。但是基於可合併多條資料通道,倍增傳輸頻寬的優點,因而成為熱門解決方案。

儲存裝置出現這樣的轉變,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固態硬碟已經成功打入企業市場,透過多顆儲存裝置建構RAID,雖然能提升存取效率,卻佔空間且增加維護管理的不便。這時候善用PCI-E匯流排頻寬與通道配置彈性,改為介面卡式設計(PCI Express based Solid-State Drives),反而更加簡單俐落。這些介面卡式固態硬碟,普遍採用4∼8條PCI-E 2.0通道設計,理論可用頻寬在2GB/s∼4GB/s之間。

傳輸速度破GB/s

如開頭提過的OCZ這類產品,早先大多是以標準型固態硬碟控制器,搭配磁碟陣列控制器組成。由於磁碟陣列控制器可能是PCI-X之類介面,必要時還得加上PCI-E橋接晶片,以構成完整的方案。

即便這樣設計是合併2至4組固態硬碟,透過RAID 0壓榨出傳輸效率,對使用者而言,它都只是「1」個實體硬體裝置。通常只會佔用1個匯流排插槽空間,且可以堆疊子卡擴增容量,最小從50GB起跳,最高可達TB等級。

省空間且不需要額外的磁碟陣列控制器,也不會佔用多組SATA連接埠,還有一堆煩雜擾人的線材,是這類介面卡式固態硬碟最大優點。使用上唯一不同處,就是得安裝驅動程式,以便讓系統認得磁碟陣列控制器。

SATA傳輸介面與PCI-E匯流排頻寬比較
規範 傳輸速率 理論頻寬 最高總頻寬
PCI-E 1.x 2.5GT/s 250MB/s 8GB/s
PCI-E 2.x 5GT/s 500MB/s 16GB/s
PCI-E 3.x 8GT/s 1GB/s 32GB/s
SATA 6Gb/s 6GT/s 600MB/s N/A
SATA 3Gb/s 3GT/s 300MB/s N/A

 

企業應用主導發展

為滿足企業用戶的需求, 這項趨勢轉變, 已經引起各大廠的注目。Micron推出更為進化的架構設計,將固態硬碟與磁碟陣列控制器全整合在一起,取代那些經過多層晶片轉換,可能存在效能瓶頸的設計架構。首款產品命名為RealSSD P320h,雖然容量只有350GB和700GB選擇,但是標榜存取速度亦可達到2∼3GB/s水準。

至於相當容易取得的OCZ產品,包含消費端的RevoDrive,以及RevoDrive 3、Z-Drive、 VeloDrive等商業級產品線,也進化成採用自家原生PCI-E介面磁碟陣列控制器,只是並未包含固態硬碟控制器。OCZ普遍採用SandForce固態硬碟控制器,在VCA 2.0虛擬化控制器架構(Proprietary Virtualized Controller Architecture)下,最高能達到3GB/s的傳輸速度。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3张图片

▲ OCZ新架構設計的RevoDrive 3,120GB參考價格為16,900元,存取速度可達讀取975MB/s、寫入875MB/s。但是以標準2.5吋機種,經RAID 0組合出120GB容量,只要8,000∼10,000元的花費。因此介面卡式固態硬碟是否值得,得視平台硬體配備狀況,以及應用需求而定。

NVM Express一統江湖

如你所見,有越來越多高速固態硬碟,改採用PCI-E匯流排介面設計,而且並非廠商土砲自爽。由數十家相關廠商組合而成的NVMHCI (Non-Volatile Memory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非揮發記憶體主機控制器介面)工作小組,在年初頒佈NVMExpress 1.0版本規範,讓PCI-E固態硬碟有統一設計規範可以遵循。

NVM Express規範定義了最佳化暫存器介面(register interface)、指令集,以及功能集,讓PCI-E固態硬碟能夠支援64個I/O佇列,且每個佇列可執行64K指令。此架構意在最佳化多核心系統設計,讓每個核心能夠執行佇列與中斷指令,達到多線程同時運作的能力,確保固態硬碟發揮出最佳執行效能。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4张图片

▲ NVM Express組織logo。該組織由Intel領導,包含SandForce、Marvell、Micron、 Dell、EMC、STEC等廠商,皆為主要成員。

面對目前五花八門的PCI-E固態硬碟設計,包含硬體元件開發、系統設計,以及驅動程式開發人員,未來在NVM Express規範底下,可以縮短產品研發時程與成本。理論上,作業系統廠商也只需要撰寫1套驅動程式,就可以支援各式符合規範的產品。

mSATA通吃雙訊號

Intel除了投入制定NVM Express規範,口袋裡還有針對行動平台最佳化設計的mSATA方案,SSD 311系列固態硬碟就是採用這樣的規格。mSATA相容於SATA訊號,但是改採用PCI-E Mini Card尺寸與接腳設計,相較於2.5吋機種可減少約80%體積,特別適合輕薄型筆電、小筆電、手持裝置等行動平台採用。

值得注意的是,mSATA連接器和PCI-E Mini Card完全相容,電路實做除了連接至SATA控制器外,也能透過PCI-E匯流排介面與系統連結。可同時兼容2種訊號的mSATA,取用SATA 6Gb/s、SATA 3Gb/s或是PCI-E 2.0 x1(傳輸頻寬500MB/s)頻寬,能帶來新的應用方式。

行動平台標準化

在行動裝置與超輕薄筆電上,可採用full size或half size的mSATA固態硬碟模組,做為儲存裝置。常規筆電則是更好的發揮平台,以容量小但效能高的固態硬碟當系統開機碟,另搭配標準2.5吋傳統硬碟機,提供充裕的資料儲存空間。相較於裝置廠商以往的設計方式,mSATA能夠減少產品設計開發時程,並且降低成本。

但如果你認為Intel的規劃藍圖僅只於此,可就小看他了!事實上,Intel也將mSATA納入桌上型電腦平台參考設計中,Mini-ITX主機板與工業控制用電腦,都是首選發展舞台。

mSATA搭ISRT加速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技嘉率先跟進風潮,將mSATA整合進主機板產品線。GA-Z68XP-UD3-iSSD這款焦點產品,採用Intel Z68晶片組設計,出廠已經預設配置20GB容量的Intel SSD 311系列固態硬碟。現階段應用除了當系統開機碟外,主要是能搭配Z68晶片組內建的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功能,為傳統硬碟提供Hybrid混合磁碟加速效果,理論上能提升3∼4倍的執行效率。

完全看懂 Intel 新介面:10Gbps 超高速 Thunderbolt_第15张图片

▲ 技嘉GA-Z68XP-UD3-iSSD採用Z68晶片組,出貨預設配置20GB容量mSATA固態硬碟,可單純使用或搭配ISRT為傳統硬碟加速。

不過稍嫌可惜的是,這組合只能以SATA 3Gb/s訊號和系統連結,因此當mSATA啟用時,將無法使用第5組SATA連接埠。而且目前的BIOS版本也無法選擇開啟或關閉mSATA模組,等於是強迫買了就得使用它,注定少1組SATA連接埠可用。

筆者認為,無論Intel將mSATA導入個人電腦主機板,是否存在更遠大的目的。假使能完整同時兼容SATA與PCI-E訊號,可望帶來更多的應用彈性。

延伸閱讀:

看懂 USB 3.0:為什麼很快?架構完整大介紹

<更多內容請參考86期電腦王>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你可能感兴趣的:(Intel,完全,10g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