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幸福感的三个“窍门”

人们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们又说,金钱买不来快乐。那么怎样花钱买来幸福感呢?

幸好心理学博客 PsyBlog 告诉我们,只要肯花小小心思,幸福感其实是可以便宜“买”到手的。

支招1 一块蛋糕两次吃:源源不断的小幸福打败一次奢侈体验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理学助理教授尼尔森(Leif D. Nelson) 和纽约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梅维斯(Tom Meyvis)在2008年做了一项研究,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参与为时3分钟的按摩体验。第一组在按摩中会有一次20秒的短暂休息,而另一组则会不间断地持续享受完整个按摩过程。问题是,哪一组会因为这次按摩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人们本来料想,第二组不间断享受的人,一定能获得更多幸福感,他们却错了。事实上,中途经过短暂休息的第一组志愿者,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说起来,幸福感最大的敌人是“习惯”——当我们开始“习惯于”一项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它们的妙处反而会慢慢减少——听起来好伤感,可确实如此。(详见《 让痛苦延续,让幸福见好就收 》)

所以,想要获得更多快乐,不如常常做一些花钱少、但是不一样的新鲜事儿,这样反而会比一次享受一个盛宴来的开心。

另一项关于“吃蛋糕”的研究表示,即便你吃掉了双份的蛋糕,也并不能因此获得加倍的幸福感——没错,可能会比只来一块多那么一小点儿,但绝不是两倍!所以,买两块蛋糕的你亏本啦!

这理论可以应用在去看球赛、音乐会的时候:买张前排奢侈的VIP当然好。但是,两倍价钱的VIP票,真的能带给我们两倍于普通观众位的观看享受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并不会因此获得双倍的快乐。所以,退了耀眼的VIP,买张普通青年的票,然后用剩下的钱再来场小旅行吧。这样反而会更开心。

支招2 越“拖延”,越开心:免费获取幸福感的好途径

你说,做决定到底应当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像电影《当哈利碰见萨利》(When Harry Met Sally)中的萨利一样,“纠结”到点个菜都得用一个半小时呢?

现代市场将一种“当场取货、以后买单”的预支性消费体验强加给我们,可消费者真心喜欢吗?人们不喜欢!人们偏偏更喜欢那种从“等待物品来临”的过程中衍生出的喜悦感。

为什么呢?这可能与“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有关。这种观点认为,一件“尚未被完成”的事,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直到它被我们认为“已经处理掉”。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或者期望一旦达成,大脑就会迅速忘掉它们,而更重视那些还躺在未来的期待中的新鲜事物——那些“不确定感”,除了会有带来轻度焦虑的负面影响之外,其实更能带给我们数不清的幸福感。

当然,你也许会说:“不是这样的,一旦我想要,我就是立刻要得到它才会开心。”——这当然也有迹可循: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控制“贪婪欲”,它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立刻实现愿望会比在一段时间后才实现它更快乐——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

现在,我们都知道预支消费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麻烦,但是,我们更应该了解,这种剥夺了我们“期待好东西来临”的过程的消费模式,其实也抢走了我们一个“免费”获得幸福感的绝好途径。

所以,等待吧,慢点做决定,保持“纠结”。

心跳加速的期待、不确定的小焦虑,以及反复的思索不仅会带来更理智的消费决定,也会让我们花更少的钱,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详见《 棉花糖预测拖延症 》)

支招3 帮别人买单:“谁买单,谁幸福”理论

即使我们都觉得自个儿赚钱自个儿花可能是最开心的事儿,但是,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别人身上花同等量的钱时,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花在别人身上的钱看作是一种投资。(详见《 花钱给自己,不如送点礼 》)

编辑的话:其实,钱本身可能会带给你不快乐的感觉(详见《 一想到钱你就不快乐 》),所以为别人花钱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健康(详见《 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


本文编译自 PsyBlog

How to Get More Pleasure from Your Money

Why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Your Happiness

Why Many Small Pleasures Beat Fewer Larger Ones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