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

原文出处:http://hi.baidu.com/yandavid/blog/item/bf13ee03a326b0e209fa931f.html.com.cn (原文有图)

 

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

什么是NoSQL?wiki上的定义是“NoSQL is a movement promoting a loosely defined class of non-relational data stores that break with a long history of relational databases”。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叫NoSQL的产品,它是一类non-relational data stores的集合。NoSQL的重点是non-relational,而传统的数据库是relational。

下面是wikipedia 上列出了NoSQL 的一些开源项目 ,有时间应该去了解一下。
* Cassandra
* Chordless
* CouchDB
* Db4o
* GT.M
* Hbase
* Hypertable
* Memcachedb
* Mnesia
* MongoDB
* Neo4j
* Project Voldemort
* Redis

我们都知道,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大缺陷是扩展性,虽然各个数据库厂家都有cluster的解决方案,但是不管是share storage还是share nothing的解决方案,扩展性都十分有限。目前解决数据库扩展性的思路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数据分片(sharding)或者功能分区,虽然说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库扩展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采用数据分片或者功能分区,必然会导致牺牲“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大优势-join,对业务局限性非常大,而数据库也退化成为一个简单的存储系统。另外一个思路是通过maser-slave复制的方式,通过读写分离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扩展性的问题,但这种方案中,由于每个数据库节点必须保存所有的数据,这样每个存储的IO subsystem必然成为扩展的瓶颈,而且masert节点也是一个瓶颈。总的来说,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扩展能力十分有限。
在说NoSQL之前,首先得说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CAP理论,另一个是BASE模型。
CAP
Consistency(一致性),数据一致更新,所有数据变动都是同步的
Availability(可用性),好的响应性能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可靠性
CAP原理告诉我们,这三个因素最多只能满足两个,不可能三者兼顾。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分区容错是基本要求,所以必然要放弃一致性。对于大型网站来说,分区容错和可用性的要求更高,所以一般都会选择适当放弃一致性。对应CAP理论,NoSQL追求的是AP,而传统数据库追求的是CA,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数据库的扩展能力有限的原因。
BASE
Basically Availble:基本可用
Soft-state: 软状态/柔性事务
Eventual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
BASE模型是传统ACID模型的反面,不同与ACID,BASE强调牺牲高一致性,从而获得可用性。基本可用是指通过sharding,允许部分分区失败。软状态是指异步,允许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的不一致,只要保证最终一致就可以了。最终一致性是整个NoSQL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很多NoSQL产品就是基于最终一致性而设计的,包括Amazon的Dynamo.
NoSQL产品简介
NoSQL是很多non-relational data stores的集合,总体来说,他们基本都是基于Key-value形式的一种分布式存储,但是每一种NoSQL产品都面向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根据这些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把NoSQL分为以下类型(参考了wiki上的定义,只列举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产品):
KV cache:Memcached
KV store:Tokyo Tyrand/Cabinet,Memcachedb,Berkley DB
Eventually consistent KV store:dynamo,voldemort,Cassandra
Wide columnar store:BigTable,Cassandra,Hbase
document store:MongoDB
KV Cache类型不具有持久化存储的功能,其中的memcached被我们广泛使用,用来缓解数据库的压力,至于数据持久化存储的功能则由数据库来替代了。
KV store具备了持久化存储的功能,其中的memcachedb是新浪在memcached的基础上,采用Berkley DB作为存储层开发的分布式KV store。Tokyo Tyrand/Cabinet是日本最大的SNS社交网站mixi.jp开发的KV store,其中TC是一个NoSQL的数据库,用来做持久化数据存储,TT则是TC的网络接口(兼容memcached协议)。至于Berkley DB则是一个嵌入式数据库,现在掌握在Oracle手中。
Eventually consistent KV store是以最终一致性原理设计的一类KV store,包括Amazon的Dynamo,Lindedin的voldemort以及Facebook的Cassandra,Dynamo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式(去中心化),高可用,可扩展,永远可写等等。Dynamo的设计思想是分布式系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另外一个是Bigtable。
Wide columnar store包括Bigtable,Cassandra和Hbase,这种类型是用来处理结构化数据的,它有几个特点:具备大规模扩展能力,有类似数据库中column的概念,非常灵活的schema,采用memtable/sstable的存储机制,并基于列存储。Cassandra采用了Dynamo最终一致性的理念,并借鉴了Bigtable的数据模型和实现方式,所以很多人把他看作是开源版本的Bigtable+Dynamo,这种类型的KV store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ocument store是基于文档的KV store,这种类型主要面向海量数据处理,其中MongoDB的特点是支持非常复杂的数据类型,而且查询语言非常强大,有些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但它并不适合大规模并发读写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个分布式系统的概念:consistent hashing,virtual node,quorum,vector clock:
consistent hashing
下载 (48.42 KB)

2010-8-2 18:12
我们通常使用的hash算法是hash() mod n,但是如果发生某个节点失效时,无法快速切换到其他节点。为了解决单点故障的问题,我们为每个节点都增加一个备用节点,当某个节点失效时,就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上,类似于数据库的master和slave。但是依然无法解决增加或删除节点后,需要做hash重分布的问题,也就是无法动态增删节点。这时就引入了一致性hash的概念 ,将所有的节点分布到一个hash环上,每个请求都落在这个hash环上的某个位置,只需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找到的第一个节点,就是自己需要的服务节点。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只需要在环上找到下一个可用节点即可。一致性hash解决了增删节点后需要hash重分布的问题,是分布式系统的基础。
virtual node
虚拟节点是在一致性hash的基础上,把一台物理节点虚拟成多个虚拟节点,并映射到hash环的不同位置上。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根据机器硬件的性能,灵活的定义虚拟节点的个数。这里所说的虚拟节点不是用虚拟机技术实现的,而是把一个物理节点映射为多个虚拟节点。
quorum NRW

N: 复制的节点数,即一份数据被保存的份数。
R: 成功读操作的最小节点数,即每次读取成功需要的份数。
W: 成功写操作的最小节点数 ,即每次写成功需要的份数。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可用性,一致性和分区容错性。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来说,N通常都大于3,也就说同一份数据需要保存在三个以上不同的节点上,以防止单点故障。W是成功写操作的最小节点数,这里的写成功可以理解为“同步”写,比如N=3,W=1,那么只要写成功一个节点就可以了,另外的两份数据是通过异步的方式复制的。R是成功读操作的最小节点数,读操作为什么要读多份数据呢?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在不同的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读取多个节点上的不同版本,来达到增强一致性的目的。下面我们分析几个典型的场景:
N=W,R=1,这种情况是最强一致性的,每个节点都被同步写入,读取任意节点即可,所以读取的性能最高,但是可用性是最差的,因为必须保证每个节点都必须成功写人。
R+W>N,这种情况也是可以保证一致性的,因为读取数据的节点和同步写入的节点至少有一个重叠,比如N=3,W=2,R=2,每份数据有三个复本,每次同步写成功两份数据,每次读取至少两份数据,则说明读取的数据至少有一份是同步写人的最新数据,所以一致性可以得到保证,N=3,W=2,R=2是可用性和性能的一个平衡。
N=R,W=1,这种情况最大程度保证了写的性能,数据只写一份即成功,而读取时则需要所有的数据复本,以此来达到保证一致性的目的,但是同样牺牲了可用性。
W+R<=N,这种情况是不保证一致性的,因为读取和写入的节点可能存在不重叠的情况,在数据同步到其他节点的这段时间窗口内,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总体来说,CAP原理决定了鱼肉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有所取舍。数据库ACID模型保证了强一致性,但是对于大部分网站类型的应用,并不需要如此强的一致性,保证用户感知一致性就可以了,即在用户下次访问之前保证数据最终一致。还有一些应用要求Read your writes consistency,即用户对自己所做的修改即时可见,而对别人的数据则允许出现一定时间的延迟。
vector clock
vector clock相当于在数据上增加了一个版本控制。wiki上的解释:“Vector clocks is an algorithm for generating a partial ordering of events in a distributed system and detecting causality violations.”
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height=411 alt="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src="http://img.blog.163.com/photo/2DAImkVfC3EXPqWWQ7tM3A==/5754755898849545450.jpg" width=523 border=0>
有Sx,Sy,Sz三个节点,N=3,W=1,R=3,数据分别初始为(Sx:0),(Sy:0),(Sz:0),数据在Sx节点发生变更,变成了D1(Sx:1),然后又被更新变为D2(Sx:2),此时D2(Sx:2)可以覆盖D1(Sx:1),假设数据已经被同步到另外两个节点,这时有两个请求分别在Sy和Sz节点上更新数据,产生了新的版本D3(Sx:2,Sy:1)和D4(Sx:2,Sz:1)。此时,如果发生读操作,从三个节点上读取到不同的版本,发现D1版本不是最新的数据,而D3和D4版本都是最新的数据,这时就需要应用自己去进行合并,并由Sx节点产生了新的版本D5(Sx:3,Sy:1,Sz:1)。
存储实现
NoSQL的存储实现非常多,个人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emcachedb采用Berkley DB,TC底层采用Hash table和B-tree的结构,Bigtable和Cassandra采用的Memtable和SStable存储机制。
我想说一下Cassandra的存储机制,和数据库类似,每次写操作之前,必须首先记录到日志中,Cassandra的日志称为commitlog。Memtable是一个按照key排序的内存结构,当Memtable写满后,会刷新到磁盘上存储起来,称为SStable,SStable一旦写入,就不能修改,只能读取和追加。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将随机IO变成了顺序IO,大大提高了系统的IO能力。当读取数据时,可能需要将Memtable和SStable的数据进行合并,Cassandra使用bloom filter来快速判定一个key是否落在某个SStable中。而一旦出现Memtable中的数据丢失,则可以通过commitlog来恢复,这点很象传统的数据库。
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height=293 alt="NoSQL漫谈 NoSql = Not Only Sql != No Sql_David.Yan & MyLife_百度空间 - sun - 学无止境" src="http://img.blog.163.com/photo/NcDLHTMfFY9E_J71koxZZA==/5754755898849545452.jpg" width=400 border=0>
数据库和NoSQL
能否用数据库实现NoSQL类似的应用?事实上就有人这样做,Friendfeed就用MySQL数据库来实现的。但是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实现,存在几个问题:1.性能问题;2.schema无法灵活定义;3.扩展性的问题。
首先是性能问题,所有的数据库都基于存储优化,而不是基于内存优化的,也就是说数据库的最佳应用场景是具有少量内存,而具有大量外部IO的情况。就算你有足够大的cache,把所有的数据都cache到内存中,与专门设计的内存数据库或者Key-Value cache相比,依然要慢几个数量级。这是数据库内部的算法决定的,所以不要指望把数据库当cache来用,当然专门的内存数据库除外,比如Oracle timesten.
第二个问题是schema不够灵活,关系型数据库中schema是无法灵活定义的,而Cassandra这类NoSQL数据库,You can add and remove arbitrary fields on the fly。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新增或删除列都必须影响到每个表中的每一行。而NoSQL则不需要,每一行的column都可以不同,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schema的概念。根据Bigtable的定义:A Bigtable is a sparse, distributed, persistent multidimensional sorted map。相对于Bigtable“稀疏”的概念,我们认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是“密集”的,也可以把Bigtable理解为一张满是空洞的table。
第三扩展性问题,数据库基于ACID模型设计,保证了强一致性,必然牺牲了扩展性,虽然可以用sharding或功能分区做横向扩展,但是也让数据库退化成为一个简单的key value store。
NoSQL会取代数据库吗?
未来NoSQL会取代数据库吗?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还有优势吗?我个人认为关系型数据库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主流,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NoSQL的应用场景非常局限,某个类型的NoSQL仅仅针对特定类型的应用场景而设计,Cassandra在facebook用来承担inbox的搜索功能,而关系型数据库则要通用的多,也就是说NoSQL很难拿来就用,首先你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应用场景,所以说NoSQL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此之蜜糖,彼之毒药。
第二,利用关系型数据库一样可以搭建出可以灵活扩展的架构,根据CAP原理,只要有所取舍,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同样可以做到。
第三,关系型数据库厂家依然很强大,全世界有大量的用户。同时,硬件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比如SSD的出现,就可以作为内存和磁盘之间的一层cache,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完全替换磁盘。随着IO能力的巨大提升,数据库的性能也随着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很多现在面临的IO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且,针对数据库的扩展性,厂家也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说,关系型数据库依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作为一名DBA,我并不担心数据库的未来,但我也不忽视NoSQL的巨大力量。有人将NoSQL解释成为Not only SQL,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
没有一种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架构就是有所取舍,世界也因为多样才美丽。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sql,NoSQL,hbase,cassan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