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lve factor and how we do

目前为止做过的项目,大多是提供API,做一些基础的服务,前两天看golang的一个blog,
发现了一篇好文章,the twelve factor app。 看了三章,发现
里面有很多条建议我们一直在使用,这篇文章算是一个小结吧!

Codebase

这个factor建议每个APP就独占一个Repo,部署在开发,测试,预发布和生产环境的代码都
可以追溯到同一个Commit。这中方式有利于APP as a Service的构架,每个APP都有其特定
的职能范围。估计99.99%的APP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内部在使用Gitlab作为版本管理仓库,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独立的Repo。 当然也有使用
submodule方式引入其它项目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我知道的只有一个项目。我们小
组自己开发了一个发布系统,可以把项目打包成RPM,然后使用YUM来进行安装,升级等。每
个项目都会由自己独立的RPM SPEC文件,需要发布的时候,提供相应的tag来打包。

Dependencies

管理依赖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最近最到的一次事故,就是手痒升级了一个框架,结果里面
的API变了,直接导致应用挂了。

我们自己的APP大多是Python写的,用pip requirements来管理依赖,每个项目都必须有
这个文件,申明所有的依赖库。但是,最近比较头疼的是Go项目的依赖管理,没有找到比较
给力的第三方工具来管理Go的依赖。而我们的打包工具是用直接生成Go的可执行文件的,我
现在的做法是,在打包环境建立依赖的Git库,然后手工签出需要的commit,之后打包就可以
保证环境依赖不会出问题了。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能有个给力的工具还是更好一
些。

Go的依赖管理,我觉得应该出一个类似Maven的工具,毕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依赖
大多是某个Git库,或是其它的一些版本管理的库地址。Maven的资源定位的方式和Go语言
import依赖,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相似度。类似的工具应该会出现吧。

Config

把配置文件从代码中分离出来,带来的好处就是同一份代码,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它的一些
行为。

我们在开发,测试,生产环境中使用的方式是,通过Supervisor
来管理应用,并且使用环境变量来指定配置文件的地址。例如:

[program:app]
command = /usr/local/python/bin/gunicorn server:app -c /web/app/configs/gunicorn.conf
directory = /web/app
environment = APPCONFIG ="/etc/app/production.cfg"
process_name = app

Backing Services

通常我们的APP都会有DB,或者Cache系统的支持,我们可以把这些也看成是一个服务,我们
的代码里不应该和这些服务耦合的太厉害,应该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切换不同的支持服务,
比如,MySQL连接,在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连接的一般都不是同一个,所以,我们代码里面
不可以把这部分信息写死,应该通过配置文件来达到切换的目的。

Build, release, run

我们自己开发了打包的系统,很简单,就是把代码打包程RPM,RPM包的版本通过tag来设定。
服务器上安装的是CentOS系列的操作系统,所以,结合YUM使用非常方便。之前在配置一条
中已经提到,我们的配置文件都是通过环境变量来指定的,所以只需要把代码打包就可以了。
发布的话,通过yum upgrade来进行。

Python项目,打包就是把源码打包成RPM,一般不需要Build过程。运行环境通过supervisor
来管理,可以把APP重启的指令放在RPM的%post小节里面,安装升级后,直接重启应用。
例如:

%post
/usr/local/python/bin/supervisorctl restart app

Go项目,就需要Build来产生可以执行文件了,这个可以在RPM打包过程中进行。具体的RPM
打包细节请参考RPM Guide

Dev/prod parity

开发,测试,预发布和正式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一致,有很多管理的工具可以实现,比如,使用
Puppet。或者,直接克隆虚拟机来达到这个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twelve factor and how we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