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sci论文发表的现状

选择重临床,还是重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本来可以是水到渠成、互相依赖的两项工作,如今却成为现实中我们很多临床医学生以及医生必须做出的选择。医学sci论文今天就和筑梦编译一起来听听孙医生的真实感受吧。

  孙医生在郑州一家知名教学医院肿瘤科任职16年,2012年她选择从单位辞职,像很多流失掉的一线医生一样,她选择到私立医院任职,接着还准备开自己的诊所。

  “我现在还是主治医师,要升到副主任医师太难了,不但需要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要求在国外期刊发表多少篇以上的SCI论文。我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也不擅长跑课题、写论文”,孙医生认为自己无法适应现在临床医生的考评体制,这是她选择从体制内医院走出来的原因。

  在孙医生看来,导致当前临床医生越来越远离临床的原因,是当前对临床医学生培养和医生晋升“一刀切”的评价机制。“没有一定的论文数量,硕士就不能毕业,博士不能毕业,不能评副教授,不能评教授,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反过来对临床的要求却没那么严格,要求可能仅限于没有出过事故。”

  “你现在是想继续读书,还是马上去工作?”过去每逢科里分配来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实习生,孙医生都会先问这个问题。对不想考研的,她都会要求必须完成实习科目;而对于要考研或考博的,她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他们时间去复习。

  所以现实中的情况是,很多临床实习生为了考研大多都在啃书,硕博生也大多在啃资料、做实验,而拼命做科研就只能挤掉临床的时间。博士毕业后的临床轮转也是在实验室度过,毕业有幸留在医院的大多数也都是SCI拿高分者,临床轮转完就赶上评副教授,下到医院工作就当住院医生,几年的住院医生过程可能也有很多时间是在做实验、写论文。

  “有了科研才能留校,有了科研才能提级,这是所有教学医院的评价标杆。”孙医生感慨,这也就导致了医院里有很多头衔很高的临床医生,却没有什么太多的临床经验。然而病人在看病时并不知道这些头衔里面的门道,轻易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们。

  因此也就有医生遗憾地表示,按现在医生的标准,王忠诚和林巧稚这样的国宝级医生恐怕也评不上教授,因为他们都没发表过多少论文,如果他们把心思都放在写论文上,恐怕也就成不了名医了。

  “SCI并没有错,错在唯SCI论英雄。”有医生也表示,即使不是在三甲医院里,一线大夫的流失率也很高,剩下的都被科研所累,一心考研、考博、写文章、晋升职称,因为论文课题,几乎成了医生晋升的唯一标准。同是医生的某某网友也认为,科研不是错,但太多强调就得不偿失,被强加的趋利性改变了科研和行医的本质才最要命。

  正是如此,很多人也就彷徨,现在的临床医学生和医生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拿课题和发论文上,而没有真正地放在临床上,不是没有投身临床、治病救人的激情,而是被一道道考核标准压得没法去学。在这样的选拔机制和晋升机制下,临床思维、能力弱的人混了进去,相反一些临床能力强的人却被打压了。

  “医生做科研应该是凭兴趣,而非任务、指标,做医生最重要的是把临床问题解决掉,基于SCI评价医生,最终的结果就是轻临床、重科研,只会申请项目基金不会治病。”有相关医生表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学sci论文发表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