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抒发人性的幻想喜剧

西游记:抒发人性的幻想喜剧

国庆节,和媳妇一同回家看望家人,见到某个电视台又在播放老版经典的电视剧《西游记》,看着小孩子们痴迷的看电视神情,一下子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本文提到的电视剧《西游记》都指的是86版,新版的没有太仔细看)

byteh生长在晋西北的一个小县城,偏远的山区,初中以前白天没有电视信号,小升初那年县里才开始普及有线电视。记忆中最早看《西游记》时,家中还没有电视机,每周六播放一集,我们全家人在吃过饭后要跑到邻居家去看。当时小,剧情的细节肯定记忆不完整,但是对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却印象很深;长大些后,几乎每年都要看或者被看两遍,使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闭上眼睛都能看到画面。很多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一方面是电视频道没有可选性自己只好不厌其烦的看,另一方面是寒暑假孩子们霸占着电视机只好陪看。

小学毕业考试后,去县里面唯一的图书馆(当时已经成为个人的,但是很多书还有县图书馆的红印章,遗憾的是目前县里都没有一个图书馆)借来小说《西游记》、《水浒传》,12毛钱,为了省钱一共花了5天的时间,囫囵吞枣般的看完两本四大名著。小学时曾经看了《封神演义》,不明白为什么道家阐教的老大-太上老君到了《西游记》怎么就成为了天庭的臣子?

现在,明白了《西游记》中的很多价值,出于一些原因又拿起了曾经买的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看到了前言,就被吸引,为什么从前自己对这些文字就没有这么深的感触?摘录整理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

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中,有一类小说,我们称之为神怪小说。其中成就最高、最受人喜爱的,就是《西游记》。

作为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西游记》有历史真实的影子,那就是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和玄奘另一个弟子慧立作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这一事件有详细的记载。玄奘经西域到达印度,出行十七年,游历了五十多个国家,回长安时,带回了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这一佛教史上的空前壮举,在唐代就轰传一时。而玄奘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奇幻遭遇,又促使人们对此进行主观的想象和发挥,随着取经故事的流传,虚构夸张的成分越来越多,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

《西游记》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的故事。在这个大框架中,无数的天仙地灵、妖魔鬼怪都围绕着唐僧师徒进进出出,打打杀杀,哭哭笑笑,生生死死。此书一出,人们对他的理解也是千变万化,又说是劝学的,又说是说禅的,有说是证道的,又说是通《易》的,又说是反应农民起义的,又说是讲述阶级斗争的,众说纷纭。其实这些都是后人对《西游记》的解说,未必是原作者的思路。

这部小说是由两个故事结构组成的。前七回写“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人性的自由本质和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八回到卷终,写“西天取经”,寓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西游记》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独一无二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天生顽皮,神智超越,心高气傲,神通广大。他热爱自由,不受拘束,英勇无畏,勇于反抗。他热情活泼,富于幽默,不乏同情心,而且见解深刻,还是《西游记》思想的代言人。

猪八戒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普通村夫或小市民形象。他的理想是在高老庄守着老婆过日子。他既有懒惰吝啬、好吃好色、胆怯撒谎、耍小聪明的毛病,也有老实憨厚、吃苦耐劳、积极战斗、而且风趣幽默的令人喜爱的品行,可以说是勇敢中带着怯弱,憨厚中带着奸猾。但在唐僧、悟空的不断训诫下,他也在艰难的前进着。他的形象更接近于普通人,平凡而极富真实性,让人觉得亲切。于是成年人的视角中,除了香港电影《大话西游》系列塑造了完整的“至尊宝”的形象之外,其余都被二师兄猪八戒占尽了风头。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存在沙师弟,如果有的选择,你是希望他叫你“大师兄”还是“二师兄”呢?欢迎就这个有趣的问题留言。

 

博主推荐阅读:

这样记单词最有效

沉默是金不如开口为银

销售,卖的是什么–销售的最高境界

互动与零距离:得民心者得天下

笨的方法往往最有效---写在被评为推荐博客

管理的最高目标:1加1等于1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西游记,喜剧,幻想,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