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什么是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
(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
的分类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
(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
RFID按照能源的供给方式分为无源
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ID。无源RFID读写距离近,价格低;有源RFID可以提供更远的读写距离,但是需要电池供电,成本要更高一些,适用于远距离读写的应用场合。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标签
(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阅读器
(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天线
(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电子标签是由
IC芯片和射频天线组成的超微型小标签,可贴置在物体表面作为数据载体。它可用于存放物体识别编码(将取代条码标识)和重要数据参数(可反复修改)
R
FID读写器又称阅读器,由天线、射频接口模块和基带控制模块组成,它一方面可激活电子标签并与之建立数据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识别、感知(对标签信息进行读写
),另一方面可接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物联网的上层功能。
在底层
RFID系统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跟踪、记录和监控等智能化功能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网络加入各种上层应用软件,就构成了各种 RFID网络应用系统。为提高
RFID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可重用性,便于物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引入中间件技术,把RFID网络应用系统进一步分为RFID中间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组成
RFID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
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
读写设备
只有当有读写设备时,
RFID才能发挥其作用。RFID读写设备有RFID读卡器,RFID读写模块等,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比较高的有YW-201和YW-601U和YW-601R等。这些设备可以将RFID的数据读取或写入,并且做到很好的加密。远距离的有WV-CID1500,WV-VID1500距离能够达到1.5公里。
电子标签到阅读器之间的通信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系统可以分成二类,即电感耦合系统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系统
当前
RFID系统使用的
主要频段是13.56MHz和915MHz。其中13.56MHz RFID系统主要采用的协议标准有ISO 14443近耦合IC卡,最大读取距离10cm;ISO 15963疏耦合IC卡,最大读取距离1m等。13.56MHz RFID系统在我国最大应用案例为第二代身份证在全国的推广使用。
915MHz频段
RFID系统由于具有非接触读写距离远(可达10米以上)、产品体积小等优点而倍受关注并发展迅速,目前最常用协议标准有ISO 18000-6B、ISO 18000-6C等。
6B标签具有
8个字节(64bit)的标识区(ROM方式,出厂时写入,不可改写),其存储器映像如下图所示:
6C标签的标识区支持
96bit的EPC编码标准,可用于对全世界每件商品的唯一识别。
6C标签具有以下最小特征
● 产品电子代码(EPC)标识符;
● 标签标识符(TID);
● 使标签永久失效的“灭活”功能;
● 可选的密码保护访问控制;
● 可选的用户存储区。
作为我国物联网当前最大的
推广应用项目—车联网系统,就同时支持6B、6C协议。关于ISO 18000-6B、6C协议的详细内容参见附件资料。
EPC Global制定的
EPC编码体系的目标是为每一个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EPC是由版本号加上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这三段数据组成的一组数字。EPC的96bit的编码格式如下图所示:
EPC2.0采用
96-256bit编码作为标签的标识信息。超高频RFID的国际标准ISO/IEC18000-6C就出自EP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