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音乐(APE、FALC、WAV)与音乐CD的区别

我们先来讨论无损格式,CD格式转换的无损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镜像,WAV(同属于镜像的一种),APE,FLAC,WV等等。

  一般来讲,如果CD内歌曲分开抓轨得到的音乐文件就是WAV格式的,而WAV格式音乐,一首歌大小约在40-50M左右,这就是为什么一张专辑10首歌左右,却占了CD约500-600M空间。而如果作为整体来抓轨,一般会变成NRG之类的镜像文件,此种类型的镜像就需要虚拟光驱或者直接刻盘才能播放了。

  现在来讨论 APE和FLAC,其实这两种格式是由WAV压缩而产生--无损压缩(APE与FLAC格式音乐文件大小在20-30M左右),FLAC在运算上某些方面优于APE,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喜欢选用这种格式,但总体上FLAC和APE没区别,在WAV格式压缩成APE和FLAC过程中会影响到音质这点不可否认,最简单和直观的就是频谱被破坏了,21KHz以上被认为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完全删除,从而在中档音响上音质听起来显得干涩偏硬,声场明显收缩,但在普通电脑设备和普通耳机上很难分辨出来,这主要是受设备影响,但事实的存在不能以低端的普通电脑设备做为判定的标准的器械而加于否认。

   某些人不熟悉音频流在转换、压缩时的损耗,而是简单的认为把APE或FLAC还原成WAV在文件上没损耗,理论依据是RAR压缩原理,把APE或FLAC转换成WAV再把文件改成TXT后,再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去对照,然后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宣布还原后的文件大小一模一样,我真的很佩服这些人的“求知”精神,接着再浪费一大把时间,在普通的电脑设备上听后得出的结论是“都一样”。不知道这些人是否认真查考过频谱的损耗?是否掩耳盗铃的认为21KHz以上的声音听不到就可以不需要?是否将来你在攒到自己的中档音响设备后,在如此这般的转换后自己听出问题后,你是否会为今日的错误结论而脸红?也许你还会坚持你的论点说为什么APE或FLAC还原成WAV后和原来未经过压缩的WAV文件一样?这要归功于CRC码的校验,在软件无法修复你的文件时,它就利用大量的静音来填充,彻底的山寨一把来完成你交给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因为你家的电脑完全接受你的指挥。

  频谱的损坏在没有专用软件编辑下无法修复,而这软件具有专利权而无法成为免费的软件。频谱是记载声波文件的一种十六进制运算法的直观图谱,频谱的缺失已经彻底肯定了音频的耗损,所以盲目认为没有损耗的观念是错误的。

    或许很多人认为,WAV与CD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为什么?

因为WAV也是通过软件抓轨得到的,而且WAV的精度已经限定在16Bit/44.1KHz,4位立体声的参数上,不管你家的CD是18 Bit、20 Bit、24 Bit或是SACD、XRCD,K2、HD,音频采样也不管你是44.1KHz直到192KHz,从双声道到多声道,通通纳入到16Bit/44.1KHz,4位立体声成为普通CD格式,那你还在追求什么好音质?在此时所有的18 Bit、20 Bit、24 Bit或是SACD、XRCD,K2、HD,或是音频采样44.1KHz直到192KHz全部瞬间成为标题党而不存在于WAV文件里,要想达到封面上的音质要求?那你掏银子买碟整设备去。引用我们证监会某位领导的话:股票不是每个人都能炒滴。引申到发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烧得起的。诸位看到这句话千万不要伤心,因为真实的话总会比较难听,也别为这句话受打击。

  注:文章来源于捌零音乐论坛,也经过博主的小部分修改。捌零音乐论坛,一个著名的无损音乐网站,值得去看看--个人推荐。

转自:http://smallxuan2008.blog.163.com/blog/static/5064548920113452650996/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