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通,痛在哪里?(三)

 
第三篇 人才之痛,痛在哪里?
人才之痛,痛在哪里?

铁通最大的缺陷就是人多而人才匮乏:首先是管理人才、其次是营销人才、再次是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的不科学导致铁通内耗过大、效率低下。营销、财务、技术人才匮乏导致既定的方针、政策无法有效地执行。
管理人才的匮乏首先表现在高层:铁通的高层目前除了张永平空降之外,全是铁道部的干部。前年,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铁通主管资本运作的副总经理,结果如何?水流自家田,“轰隆一声震天响,来了一位副局长”,谁能否认这不是一场官场SHOW!从文化到管理,从观念到作风,铁通高层是不是应该反省,你们是否有真正开明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真正在心里而不是嘴上以职工利益为重,依靠人才办铁通。不是依靠个人好恶、历史观念管看铁通、管铁通,导致误铁通。 
李嘉诚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企业,难道不更是如此。
我们不能说铁道部的干部素质低,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这些人的水性不好是铁的事实。而且年龄偏大,缺乏中坚力量,毋庸讳言,铁通有些干部,甚至是相当级别的干部,在到铁通之前就是路局、分局一直想扫地出门的庸才、刺头,甚至是败类,这少部分人除了热衷于权利斗争,其他的业务、管理是一窍不通――在铁路里就是靠政治斗争成长的嘛!他们到铁通能干什么?欺上瞒下、跑官、买官、卖官,拉帮结派,挑动领导斗领导、挑动群众斗群众!问题是,这些人虽然人数有限,但是有职有位,这些连基本的人格都不具备的人混在省分公司的领导层吆五喝六,铁通到底往哪里去,能靠这些人吗?我们也许不知道,但是张永平应该知道,在多次表露有辞职之请的惊人之语后,终于如愿以偿去了中央党校,是偶然,还是必然?相信每一个铁通人心中,都有一架天平,都有那样一个尺度,刻在2004-2006铁通的史志上。
财务、技术人员匮乏是任何一级领导都能够认识到的不争事实,可是让人搞不明白是:铁通的用人政策还在沿袭铁路的非应届毕业生不招的政策。本来现有的财务、技术人员的经验、经历、精力就不足以支撑铁通的健康运营,再让他们去培养新来的员工,毁人呀!都说新招的学生呆不住,为什么?人家不愿坐在铁通被人毁!铁通走了这么多年弯路了,到现在用人制度还不能有所突破,还好意思到处嚷嚷“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人才”吗?为什么不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来――领导们的思想有问题!成天叫嚷着让员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其实最需要转变的是领导们,是高层的领导们!不把铁通高层(绝大部分省分公司领导及以上)的脑袋换一换,就算有张永平从中央党校再回到铁通,就算是再多几个张永平这样的空降兵降落,他们纵有天大的本事,铁通如此,也还是死路一条。
在“向市场倾斜”的口号下,不管市场作的如何不好,少数干部的收入上去了,省分公司老总、地市公司老总年薪制了,可是运维、建设的人员还在死守着铁路留下的那么几档工资:技术好坏一个样,累死的和闲着的一个样。这些技术骨干们相对年轻,收入太低已经影响到谈恋爱、买房、结婚,他们为铁通拼死拼活,可是铁通给他们的回报是什么?仅仅够吃饭、穿衣的可支配收入,能不让人寒心吗?有人留恋铁路的生活是有道理的,最起码铁路局是很有人情味的,他们起码还能够多少想到为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借一次二次三次创业之名,行厚此薄彼之实!
五年来,有多少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来了,又走了?有多少甚至是原来铁路电务通信系统的人才走了?有多少代理商走向铁通的对立面?又有那一项指标考核了铁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流失率在电信行业和铁路部门两个行业中处于什么位置?没有,铁通就在这种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心的惶惑之中,让员工“二次”创业,让人才甘心情愿?!
从某种意义来说:铁通是极其残忍的企业!靠着对企业朴素的留恋,靠着对同事多年积淀的感情,几年来一步一步支撑下来的员工,面对着供房子、供老人、子女生活的巨大压力,还能撑多久?凭什么干一样活的电信、移动、联通的运维人员就能比我们强那么多?真是铁通的员工无能?是不是非要等到他们支撑不下去土崩瓦解的时候再去花高工资招人?各级领导都在嘴上强调有人才的危机感,为什么不去正视这个问题,非要矛盾激化以后再去想办法?官僚,混日子!反正现在的大部分领导要退休,难题交给后人吧!有的省分公司老总在谈到建设和投资的时候,曾经“语重心长”告诉大家:还帐自有后来人。所以说,难题留给后来人,也是铁通一个见怪不怪的选择。但前提是,铁通还会有后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铁通,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