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净室(观WD泰国工厂生产线随笔之二)

正如前面 介绍硬盘结构的文章 所说,一台完整的硬盘驱动器分为HDA(Head-Disk Assembly,磁头磁盘总成)和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刷电路板组件)两大部分,换句话讲,除了PCBA这块露在外面的“电路板”(还有将其固定在HDA上的螺钉),余下的全属于HDA的范畴。
 
顶盖和底托结合在一起形成HDA的外壳,它们把内外部的空气相对隔离开来,只在表面上留个通气孔保持内外气压的平衡。通气孔后面的空气过滤器可以保证进入从外部进入HDA的空气相对洁净——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磁头相对于磁盘盘片表面的飞行高度尚不足十万分之三毫米,任何细小的颗粒(如灰尘或烟雾)进入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损害。
 
 
如果没有良好的过滤设施,抽烟都会对硬盘造成严重损害
 
对进入的空气要求都这么严格,那么其内部已有的空气质量就更不能差了,因此HDA的装配工作必须在近乎无尘的净室进行。净室的级别通常以单位空间内规定大小的颗粒数量来划分,譬如Class 100的净室即每立方英尺的空气中直径大于等于0.5微米(µm)的颗粒不得超过100个,Class 10不得超过10个(显然,Class后面的数字越小,代表洁净度越高),且Class 10和100标准都不允许有尺寸大于等于5微米的颗粒。硬盘工厂(用于装配HDA)的净室一般在Class 10和Class 100之间。
 
早几年,对装配HDA来说,Class 100的净室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像2001年笔者所参观的WD马来西亚工厂的净室就是Class 100的(之所以一定要加上参观时间,是因为不能保证该工厂现在是什么样子,下同)。当然,在基准线之上,有更高的追求是值得鼓励的,譬如2002年笔者在希捷无锡工厂所看到的净室就分为两层——外围Class 100,内里Class 10。三星(Samsung)韩国龟尾硬盘厂则因为是从半导体工厂改建而来,早已经是Class 10的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遇不可求。
 
工人穿上特制的工作服通过设有“风帘”的特制门进入净室工作,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在外面观察里面的情况。不过,与马来西亚工厂“一马平川”的情况不同,站在泰国工厂净室外的过道上看不到里面的情况,必须通过每隔一段距离才有一个的类似潜望镜的窗口向内“窥视”,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上页所示的净室内六大工序中,前三步(将主轴马达固定在底托上、安装盘片和盘片平衡)相对比较容易,也就是“拧拧螺丝”。对2.5英寸硬盘来说,由于主轴马达和底托已经在一起了,第一步省却。安装盘片时,如果不是单碟产品,要在盘片之间放置垫圈。盘片都就位后,放置轴毂并拧紧螺钉。虽然盘片、垫圈和主轴马达制作都很精密,但放在一起终归有个配合问题,尤其是在盘片较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做个“动平衡”,具体可以是改变现有螺钉位置分布、增加配重螺钉或采用其他调整手段。
 
像“拧螺丝”这种简单而又高度重复性的劳动,最适合由机器来完成。当初笔者参观马来西亚工厂的时候,螺钉还是靠工人们用手来拧的,现在泰国工厂已经都改成机器操作了。由机器来拧螺钉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避免人为失误,譬如多一个螺钉留在HDA里面;二是各螺钉施力均匀,不致“厚此薄彼”。总之,既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wd,西部数据,硬盘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