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摘自《少年书法》1979年9月第1版   1981年12月第3次印刷(我还没有出生呢……)

统一书号:R8024.2

・・・・・・・・・・・・・・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书法,由于历代书法家与劳动人民的创造以及中国笔墨纸砚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千变万化的形式和韵律之美,历来为广大人民所称道。但是要练好书法,非得在运笔、结构和章法上苦下工夫不可。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一些勤学苦练的故事。

    相传后汉时有个叫 张芝 的书法家,他从小就爱写字,学习很用功。他白天以指划地,夜里睡在床上划被,家里准备缝制的衣料,都被他写满了字。他经年累月在池塘边苦练书。平时洗笔洗砚,把整个池塘的清水都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两字,就是指 张芝 练字的故事。他的草书轻视磅礴,号称“草圣”。

    三国时期的 钟繇 (you读由,二声),从小在抱犊山中从师练字。有一次,钟繇 在朋友 韦诞 家里看到 蔡邕 (yong读雍,一声)的一卷笔法,非常羡慕,要求 韦诞 借给他看看,韦诞 不肯。韦诞死后,他暗地叫人掘开坟墓,才得到这卷笔法。当他领悟到 蔡邕 笔法的道理时,高兴得不住地捶打自己胸口,把胸口都打青肿了。由于他专心致志精研笔法,他的字就成了后代珍贵的艺术品。

    东晋时大名鼎鼎的 王羲之,七岁开始练字,十二岁那年,有一次,他偷看了父亲枕中秘藏的前代笔论,从中得到启发。十七岁跟女书法家 卫夫人 (卫铄)练书法,赢得了后学新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声誉。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大川,看到李斯、曹喜等大书法家的字,又在许昌看到 钟繇、梁鹄 的字,在洛阳看到 蔡邕 的《石经》三体书,又在他堂兄 王洽 处看到《华岳碑》,大大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闻,胸襟更宽广了,字的意镜也就更高了,成了千古“书圣”。

    隋朝有个叫智永的和尚,是 王羲之 的第七代孙子,相传他为了练字,四十年不下楼,写坏的笔头有好几箩筐,他把这些笔头埋在土里,做个坟墓,叫“笔冢”。因为 智永 的字写得实在太好了,四面八方来求写字的人很多,门槛也给踢穿了,他用铁皮包起来,后人管他叫“铁门槛”。

    唐初有个叫 虞世南 的名家,唐太宗很推崇他,他写得字珠圆玉润,柔中带刚。从小跟 智永 和尚练字,夜间睡在床上苦心钻研,常用指头划着肚皮和床单,琢磨气势。划呀、划呀,日子久了,把被单布也给划穿了。

    和 虞世南 同时代另一个大书法家 欧阳询 ,著名楷帖《九成宫醴泉铭》就是他写的。有一次他骑马经过一个地方,瞥见荒烟蔓草中竖立着晋代书法家 索靖 写的一块石碑,他眼前一亮,觉得碑上的字好极了,回过马来,越看越有味,立着坐着都看不足,于是索性卧在碑前揣摩了三天三夜,给他悟出很多书法的道理。他的楷书严整挺秀,方圆合轨,成为后代楷模。

    唐朝另一位以写铁线篆闻名的 李阳冰 。一次,他经过一座塑像身边,看见塑像背后刻着一种奇妙的篆书,这可把他吸引住了。横看竖看,越看越爱,也在篆刻碑前留住了几天。这几天的悉心揣摩,对他帮助很大。他的篆书水平也就大大提高,成为秦代 李斯 以来篆书写得最好的书法家。

    中唐时还有两个写大草的名家,一个叫 张旭 ,一个叫 怀素 ,他们练字,也有许多动人的事迹。张旭喜欢喝酒,性格豪放。有人说他粗鲁,其实很细心。据他自己谈书法的经验,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一次,他看到担夫和公主争道,悟道章法结构要分主次,讲避让;听到吹鼓手奏乐,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知道运笔应注重轻重缓急,有节奏感,讲究气韵。

    怀素 从小在长沙出家做和尚,练字一笔不苟,非常用功。他买不起大量纸张,就把芭蕉叶子当纸用,写光了,就在漆盘和漆板上练写,写到后来,盘板都给谢穿了。

    怀素 和 张旭 两人,平日都十分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日月星辰、风雷水火、山川花草,鸟兽虫鱼,甚至墙壁裂缝、草莽惊蛇,以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风云,都能引起他俩富丽奇妙的遐想,和书法联系起来,因而领悟到运笔的变化。

    以上讲的这些小故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要想练就一笔好字,不是靠什么“天才”,而是靠多想、多练、多揣摩、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小故事对我们少年儿童练习书法是有一定启发并可作为借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中国,三国时期,笔墨纸砚,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