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帝国:正在夹缝中捡金子

苹果手机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流行开来,满大街的玫瑰金,关于iPhone的网络报道如果能印成报纸,再连起来,估计能绕地球20圈,科技、社会、教育、经济等领域地专家各出奇谋地解构苹果,但公众依旧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出iPhone4的,不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方法让iOS如此稳定,也不知道iPhone的电池咋就这么不耐用,当然,普通人更搞不清楚的是,苹果手机已经诞生8年,两届大学生都毕业了,但依旧有人***去抢iPhone6s,让人咋舌的是他们的利润率持续攀升,最新数据表明,iPhone在整个智能手机领域利润占比达到了94%,如果再加上三星的11%,总共105%,也就是说那些悬浮在空气中的手机企业,那些响当当的牌子,那些每天玩营销、玩文化、玩出海的一干企业,忙乎了七八年却只能落得个“联手亏损5%”的尴尬,同样是做手机,差距真是太大了。

图片1

笔者不认为94%的数字有多准确,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了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统治力,事实上,能做到一半以上的利润占比已然是优秀,现如今iPhone的赚钱能力已不能用“优秀”来形容,简直是变态、是自虐。在谈到苹果的利润之时,专家通常总结出几个常见的原因,第一个先是通过拆解,估算硬件的价值,从而得出iPhone赚取巨大差价的结论;第二个则是苹果善用霸王条款,供应链利润分配严重不均衡;第三个:中国人傻钱多没商量,不再赘述…诚然,这些都是苹果赚钱的主要手段,但能建立起如此巍峨的白银帝国,绝不是简单地把握几个方向就搞定的,更多的工作来自于设计实验室、来自于物流优化整合,甚至来自于生产车间的锱铢必较,总之,苹果利润不单靠时代机遇,还有对细节的完美把控。

锱铢必较,于夹缝中找金子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苹果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其优秀的产品质量,这是任何想要赚钱企业的根基,也只有良好的品质才能衍生出苹果帝国的一切:趋之若鹜的文化、狂热的粉丝经济和钻石般的品牌价值,好的产品甚至能直接衍生出利润不菲的翻新产业链,一些稍微有点瑕疵的显示器、iPhone外壳、排线等物料,从正规的代工厂流出,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分分钟能成为从业者发家致富的宝贝,毕竟,瑕不掩瑜。

图片2

设计的部分来自于天才,公众难以理解,只知道他们的实验室单平米产值全世界最高,但苹果的利润神话又不止于天赋,更在于产业链上的锱铢必较,当然,这种锱铢必较不是简单压榨和霸王条款来,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通过优秀的管理理念,优化产业链,从而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乔布斯是一位桀骜的天才,他能创造出iMac/iPad/iPhone等优秀的产品,但却不太擅长管理供应链,早期的苹果产品在美国生产,原材料来自于亚洲,最终的产品又有一大部分销往亚洲,这种糟糕的物流让整个供应链陷入效率低下的节奏中,于是,库克到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苹果在美国的工厂,转而把生产区域移至亚洲,现在如年所见,三星、夏普、台积电、富士康、和硕全部集中于亚洲,物流更加顺畅。前不久,业界传出富士康准备在河南投资280亿兴建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估计有一部分物流的考量,毕竟,如果郑州能建起iPhone显示器生产线,物流就可以省略了,估计连黑车司机都能搞定了。

优化物流这种事儿,逻辑难度不大,无法和天才的设计相比,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态度,让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有钱赚,事实上,当成本确定之后,谁能想办法减少浪费,谁的利润就更大,而优化物流也只是库克治下苹果锱铢必较的一个缩影。

熟悉库克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报表,喜欢参与供应链上的一切,从而在别人意识不到的夹缝中捡到金子,他从不会因赚钱太多而降低对利润的渴望,或许,这才是苹果帝国基业长青的重要原因。比如,他会把大量的苹果电脑送给供应商免费使用,这看似浪费,实则不然,一方面解决了iMac的销量问题,再也不用担心这只是小众产品了,另外,因iMac特殊的系统,只有苹果的人可以操作,从而直接避免了供应商私自Copy生产工艺的可能,而iMac同时也可以作为苹果监控供应链的重要手段,是大数据积累的基础,这些数据日复一日的被存到苹果服务器上,库克几乎可以查到任何的生产数据,专门用于改善和优化,比如当显示屏问题较多时,他可以直接派人去夏普的生产线,车间内的静电情况、温湿度、粉尘度都会成为查看的对象,针对每一个问题,设计人员会编制一份checklist,然后,现场稽核人员又会把标准加严5倍,自然,供应商可能无法完全达到,但总会因标准加严而有所进步。

此外,苹果也是“机器换人”的积极的推动者,和硕的组装线上出现了大量的自动化机器,这属于一次性投入,比起长期人力成本来说更加便宜,而且机器人不会抱怨工作枯燥、或者索要加班费,而且有很强的通用性,简单来说,一些设备能同时满足iPhone6和iPhone6 Plus的需求,切换只是需要更换一些载具罢了,所以,新一代的苹果手机对于供应商来说,简直是零投入,当然,省下来的钱,苹果肯定要拿走“一些”。

   天才之外,苹果帝国里的小人物

谈到苹果公司,普通人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一堆天才,干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随便拎出一个来就能在半分钟内搞定傅里叶变换,其实不然,一个健康企业的人才框架肯定是金字塔式的,苹果团队里确实有不少天才,乔布斯只是其中比较璀璨的一个,但随着苹果产品市场占有率飙升,他们的供应链体系日益强大,管理工作日益繁琐,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员工来协调处理,而一般来说,库克是不能指望美国那些骄傲的家伙们来干这些事儿的,事实上,天才往往也干不好供应链,于是短短两年里,苹果的组织规模扩大了3倍,天才依旧是一小撮,更多的人只是甘愿充当苹果帝国的一块砖。

图片3

如前文所述,苹果在供应链上锱铢必较,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人需要深入供应商的车间,去真正了解生产的运行规律,从而找到可挖掘的潜力。比如,iPhone4之后,苹果手机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就要求供应商们要提高产能,苹果专门有一个team去和供应商谈判,去车间实地测量距离,去优化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UPH(每小时产出),他们会把员工休息区改造成设备加工区,把茶水间变成维修室,单位面积内的人头和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美其名曰:最大限度的利用车间面积,这要是放到解放前,怎么也得扣上一个资本主义剥削的帽子。显然,苹果的这些小人物没有太多的天赋,但受惠于苹果强大的企业文化,他们会非常专注而耐心地完成分内工作,这些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实则对于苹果的利润率贡献颇丰,效率之外,更有之于良品率的改善,苹果的工程师有很多毕业于名校,硕士/博士学历一大堆,但依旧能放低身段去和代工厂讨论:是不是该在机器上贴一层海绵,以防止iPhone的外壳刮伤…另外,苹果招聘了大量的亚洲员工,他们来自于马拉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一般精通日语、韩语和普通话,英语自然也不例外,这种人才构成给予了供应商足够的尊重,也是库克的精明之处,毕竟,要求供应商的一线人员讲英语,实在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儿,沟通自然不会顺畅,索性直接招聘本土员工,干最高效的事情。

苹果的利润帝国有其主干,乔布斯和其治下的天才设计师定会青史留名;也有其砖瓦,那些活跃在一线的苹果员工更像是库克的孩子,是他拔出一撮猴毛变出来的眼睛和耳朵,他们兢兢业业、富有的是精神,且收入不菲,用锱铢必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改善着苹果的利润,这些人在夹缝里捡到的金子,或许才是最有审美性的一部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你可能感兴趣的:(iphone4,智能手机,大学生,苹果手机,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