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把信送给加西亚》

祛魅《把信送给加西亚》
一个美国雷锋的故事
  ——祛魅《把信送给加西亚》

  郭宇宽

  话说十九世纪末的美利坚还远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世界警察,但已经有了乳虎
啸谷,欲试锋芒的霸气。国内经济形式也比较好,垄断资本财团开辟新市场、投
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欲望和民间的牛仔开拓精神一拍既和,像个小伙子刚学两招
拳到哪儿都想碰碰。

  那时富庶的殖民地已经被列强瓜分的差不多了,放眼望去像大不列颠、法兰
西这样的老牌劲旅余威尚在,还是惹不起的,但西班牙已经远不如昔,是王老五
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菲律宾和古巴都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在古巴,西班牙殖民军
也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处处挨打,其统治摇摇欲坠。拿这只自己都站不稳的纸
老虎揣上几脚,练练身手实在是再好没有了。再加上美军“缅因号”舰非常及时
的在夏湾拿港口被炸沉,这对于跃跃欲试的美利坚简直是天赐良机。

  当时恰逢普利策和赫斯特两大报业巨人竞争得如火如荼。为了创造热门新闻,
为自己的报纸提供一手猛料,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买了一艘快艇,并将著名小说
家戴维斯和画家雷明顿派往古巴,以便为《纽约新闻报》提供关于战争的轰动消
息。到了古巴后,画家雷明顿认为古巴一切平静,希望返回美国。赫斯特立即给
他拍发了一篇至今仍被报界津津乐道得电报:“哈瓦那,雷明顿。请留在那里,
你供给照片,我来提供战争。”普利策也不甘示弱发表了更具煽动性的战争宣传。
就这样,美国国内的鹰派被鼓动了起来。至今在新闻史上还有很多人把这场由报
业集团煽动起的战争称作“赫斯特的战争”。

  有古巴和菲律宾两国英勇善战的人民起义军的配合。这场美西战争,规模不
大,双方参战不超过五万;时间不长,才几个月;也不算激烈,美国战斗伤亡很
小,如同摘个扁桃体,被称作“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收获却很大,战争的结
果是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被西班牙割让给美国,接着又通过《普拉特修正案》
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可以说美国以最小的代价就摘了桃子。

  也许唯一的遗憾是赢得太容易了,本来已是强弩之末的西班牙军队见势不妙,
很快就投降了。这次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解放战争”中,根本没遇上什么硬仗,
美国军中绝大多数烈士都不是在浴血奋战中牺牲,而是很不体面的死于黄热病。

  如此简单的“来了、见了、胜了”,没有英雄的行为和事迹来给战争增添光
荣,这样“唾手而得”的胜利好像缺了点什么。如同好莱坞的西部片中少了快枪
手,爱情片中少了接吻戏,实在难于满足美国国内高涨的英雄主义情绪。

  说到可以被在这次战争中称作英雄的人,在当时被公认为古巴起义军首领加
西亚将军。和他横挑强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人格魅力相比,那些雄纠纠,
气昂昂,跨过加勒比海的美国大兵都成了配角儿。这实在无法向祖国人民汇报,
对那些把小伙子们送上战场的美国民众来说,也是一件很尴尬和没面子的事情。

  可拨拉来,拨拉去,在美国大兵中也没有找出堵枪眼的好汉黄继光、舍身炸
碉堡的董存瑞,更不要说烈火金刚邱少云式的人物,甚至连救人献身的罗盛教都
没有。如果不树立一个真正的美国英雄,把这次胜利归于美国人实在牵强,恐怕
接下来连享用胜利成果都没法理直气壮。

  直到一个叫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一次傍晚的家庭讨论中突获灵感。
得出一个超出寻常逻辑,很有想象力的结论:这次战争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浴血
奋战的古巴领袖加西亚将军,而是给加西亚送信的信差。

  当然,这伙计是个美国人。

  哈伯德一口气提炼了这个叫罗文的西点军校毕业生、第九步兵团中尉若干光
辉品质,将这篇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评论员文章,发表在1899年三月份的
《菲利士人》杂志上。

  美国人民长舒了一口气:找到了,总算找到了!终于发现了一位美西战争中
的美国英雄。这实在值得举国欢庆。

  这篇报道被200多家报纸竞相转载,更以小册子的形式一批就发行了几十万
册。

  也许哈伯德想得并没有那么复杂,但在实际效果上,却成功的通过塑造一个
英雄人物来神话一支军队;通过神话一支军队来正义化一场战争;通过正义化一
场战争来维护在战争中获得的既得利益。

  于是这个麦金莱总统的好战士——罗文同志,办了一件和我们国家的小兵张
嘎差不多的,送鸡毛信的差事——在古巴游击队员忠诚的护送下把总统的信交给
了加西亚,一不留神就一夜成名、名垂青史了。

  美国发行商丹尼尔发行这本小册子的时候,俄罗斯铁道部长西拉克夫亲王也
在美国,恰巧由丹尼尔陪同。亲王在看到这本小册子后很感兴趣,当时沙皇统治
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多希望有一些罗文式的无限忠诚的好战士呀,便立即令人
将其译为俄文,首先发给俄罗斯铁路工人人手一册。

  在日俄战争期间,这本小册子俄国士兵人手一册。当日本军队在俘虏的俄国
军人身上发现了这本小册子时,爱学习的日本人就将它译成自己的语言。

  小册子中罗文中尉的格言是:“我绝对不能临阵退缩,而应当继续努力,克
服千难万险,不辱使命……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军人,天职是,不要问为什么,
而是服从命令,然后去完成它。”

  不奇怪它能和崇尚服从、忠诚当然也热爱杀伐侵略的武士道精神在某些方面
产生了共鸣。这种精神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提倡独立思考,强调通过绝对服从来
达到自我实现。李敖先生就曾经很尖刻但是敏锐的把日本武士道称为“走狗道”。
接着日本天皇下令:所有的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均须人手一册!

  在罗文同志自由主义泛滥的故乡,很多总统也和那本小册子有不解之缘,据
说布什政府办公室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被要求仔细阅读这本书,并且要在一张特
定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自从阿尔伯特·哈伯德发出“向安德鲁.罗文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在以后
的一百多年里,那本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小册子,被译成几乎所有的文字。

  大概是考虑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用不到五分钟将其读完这一现实,它
们在设计上选用精美漂亮的纸张和厚厚的封皮,以大大的字体和宽阔的行间距印
刷,并配上插图以使其内容看上去更充实一点。

  他们发行了数亿册,简直堪称热带雨林的克星。

  中国也不例外,原来有一则新闻,说人家老美西点军校的学生都开始学雷锋
了,让我们兴奋了好一阵子,后来证明是假新闻。不过现在,风水轮流转,咱们
中国人倒实实在在把雷锋放在一边开始学习美国偶像罗文了。

  所谓意识型态是指借助国家机器或者组织力量推行的严密而封闭的价值观系
统。不仅一个国家有,在我看来企业也有它的意识形态,它一样希望自上而下灌
输给成员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种意识形态环境下,罗文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含义,罗文同志的形象
也被演绎的更加丰满。

  一个罗文式的企业战士在理想中应该是这样的:

  他不需要太聪明,从不考虑上级的命令合理不合理,他的信念是:老板永远
是正确的。

  他乐于接受任务,从来不问为什么?而且也不讨价还价提条件。

  你不用为他的待遇问题操心,因为他的忠诚是无条件的。你不用考虑他的福
利或者津贴,他一样死心塌地。他不会考虑跳槽,敌人把金山堆在他面前,照样
毫不动心。

  你把任务交给他,就只管去睡大觉,不用监督,他决不会偷懒,更不可能乘
你不注意,挖你墙角。

  他能够不顾一切去完成使命。就像一只寻回猎犬,会涉水、钻沟、披荆斩棘
最后吐着舌头、喘着粗气,把主人抛出的橡皮球给叼回来。

  他不太会表达,尤其是不会给自己表功或者抱怨上级,如果顺利完成任务他
会把成绩归功于老板的英明领导,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他会躲到没人的地
方刨个坑悄悄把自己埋了,决不给老板增添麻烦。

  他像个属于未来世界的完美机器人,人所具有的劣根性他统统没有,他不会
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不会野心勃勃,沽名钓誉,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和财富的多
寡。

  他永远忠诚、机智、认真负责、充满活力、坚持不懈和勤奋进取。

  他是一个企业家的梦中情人,能给企业家带来业绩、成就和安全感。无论哪
个老板假如能幸运的在麾下笼络这样的雇员,就算自己懒惰而且弱智,也会无比
成功。

  在各地的新华书店里,各种版本印刷精美的罗文事迹学习材料被成堆的放在
最显眼的地方。在北京图书城里,《把信送给加西亚》和《十六大学习材料》放
在一起,它们都是由单位大量采购的书籍。

  平素淄株必较的企业老总们非常愿意把发奖金的钱挤出来,给每个员工发一
册作为精神食量,恨不得让他们一字不拉像老三篇一样背下来,溶入骨髓里。

  今天,小布什们梦想着有人能把他的信送给在伊拉克或者北朝鲜的加西亚。
中国的老板们也在一本正经的想把自己的伙计都培养成能给加西亚送信的人。世
界各地的雇员和打工仔们在认真的或者煞有介事的刻苦学习罗文精神,指望灵魂
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修练为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用罗文精神武装起
来的企业战士。幻想有一天,老板拍拍自己的肩膀,一言不发,递上一封要交给
王西亚、李西亚的信,于是挺起胸膛,无怨无悔的接受任务,在那一瞬间成为一
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老板的人。

  我们的罗文同志这一辈子本本份份,活地挺长,没发财也没当将军,现在像
他这样勤奋踏实而且不想当将军的兵,对将军们来说实在太难得了,最好能大批
量生产。

  就这样他阴错阳差的永垂不朽了,于是出版商和老板们有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祛魅《把信送给加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