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对抽象事物的审美——繁体字与简体字,孰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上面两句诗,那一句看起来更美?一个大陆人很可能选择前一句,认为前者简洁清爽,后者繁琐臃肿;一个台湾人则会选择后一句,觉得后者端正有韵味,前者简陋残缺。汉字的繁简体的比较和评判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其中一种便是比较两者字形的美感。繁体字的支持者往往声称正体字的笔划构造体现了汉字独特的形象美,简体字残缺丑陋。但以我个人的经验,从小学简体字,很长时间一直读的是简体字,初识繁体字的时候感觉黑压压一片,很多字都像一团缠绕的黑线,辨不清细节,特别是笔画繁多的,看上去似一团浓黑。后来繁体字读得多了,渐渐习惯了,而且还意识和欣赏到一些被简化破坏的汉字的统一的偏旁、结构和美感。比如燈、蹬、磴、鄧、橙几个字都用登作声旁,变成简体字灯和邓就破坏了这个原则。又如髮、鬆、鬟、髻、髭、鬃、鬢都有共同的形旁,表示与毛发有关的事物,简化后发、松(此字原也有,仅指松树)失去了表意的形旁。美感的例子包括勝、漢、車、沖、託对比胜、汉、车、冲、讬,繁体字更加饱满端正,并且对应的简体字以损失美感为代价省去的笔画微不足道。当然也有简化得好的例子,例如龜、與、鑿、變、塵、寳对比龟、与、凿、变、尘、宝,繁体字就显得过于繁密,特别是作为常用字书写很不方便,而简体字不仅书写和辨认都更简单,外形美也丝毫不逊色于传统汉字。我想以个人的体验说明对两种字体的美丑的评判是与经验和习惯有关的。还可以补充的是,即使是习惯了现行简体字的人看到曾经试行终未推行的第二批简化字(如畄、辺、彐、弐),也会有习惯了繁体字的人对简体字几乎一模一样的感受,即残缺简陋。这就说明这种感受不完全是字形本身的属性,还与人对字形的熟悉和习惯程度有关。若想要“客观的”中立的评断,应该由不识汉字的外国人做出,他们会将汉字看成一个个无意义的图案,仅仅从图形给予的直观的美感做比较下判断。但是他们的感受必定与了解汉字的意义,熟识其构造以至源流的人的感受不同。上述知识使得对汉字的审美有了简单外形以外的另一个文化的层面。总结起来就是,汉字的形体美有几个层面。一是单纯作为无意义的图形,对其感受是先天的,审美是客观的。二是就其蕴含的意义与体现的结构和规律,包括象形会意字形状对所指事物的模拟,形声字一致的形旁或声旁,以及长期演变中形成的结构的规律和书法的美感,对其的感受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审美是习得的。最后一层就是主观的习惯,对一个概念看到与深入记忆的不同的字形,会有一种陌生带来的不适和反射式的是错字的认识,这种判断又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对美丑的感觉。简化在汉字的形体方面(其他方面比如将多个繁体字合并为一个简体字,造成意思的混乱,我很不赞成)有做得好的,也有不成功的。一般对两种字体的美丑的评判和讨论没有意识到或者区分前述的几个层面,其实很大程度上结论都与评论者对字形的熟悉和习惯程度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字,抽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