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我Java十年了

2011,我Java十年了

10年前的现在,正在看《Thinking in Java》第一版,入门之路虽然艰难,但却十分直截了当。当时市面上也没几本Java入门书籍,不管喜欢不喜欢,看那本蓝色的《Thinking in Java》是绕不过去的。至今我仍然怀念里面的翻译,overload翻译成“重载”,override翻译成“覆盖”,非常的形象,至少符合我的认知意识。

时至今日,java.com中文首页上写着:  迄今为止,Java平台已吸引了650多万软件开发者。在Google中搜索Java关键字的趋势也逐渐下降,因为Java世界已经趋于多元化,仅搜索Java这个关键词,过滤性太低了。同时,Java初学者找到一份入门工作的门槛却升高了。2000年11月的时候,北京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企业招聘Java程序员,月薪3000元,条件是会写HelloWorld,并且能编译成功运行,他和另外两个哥们儿已经进去了。如今我在淘宝网,招聘实习生都挑来挑去,找到一个熟读《Inside the JVM》的同学,才满意放行,进来实习。

Java世界的日渐庞大和丰富,给初学者入门,筑起了非常高的门槛,太多的选择,太多的选择了。现在的新人,已经有些无法理解我们这些年龄偏大的老手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了。越来越复杂的Java世界,使得新手们往往从距离真相比较远的表层入门着手开始做一些简单应用,很容易形成无法深入或习惯简单的思维定式。于是看到许多从业数年的程序员,就会那么三板斧,把程序员做成了一个search、copy、paste的乏味工人。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之所以无法深入,不能迅速学会新的技能技巧,不能有效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一切都源于“基础”。淘宝弘扬的武侠文化,让我非常自然想到了用武侠来做比喻。“基础”就像内力,可以催动招式,增加威力;可以在实战中保护你,让你迅速学习领悟新的功夫。练就了九阳神功的张无忌,能在两个时辰之内学会乾坤大挪移,大概就是这层意思的最高境界了。

有的Java程序员会觉得Hadoop无法下手,因为从打开第一个类Mapper的JavaDoc,接口实现、泛型、IO、序列化、equals与hashCode方法的合理实现等问题一下子涌上来了,在这个场景下,这些算是接近语言特性的细节;同时整个Hadoop呈现的分布式运算解决方案,其中蕴含了更多的Java相关基础概念,有些在小型应用场景下是非常陌生或者说不需要考虑的。这个跟一个人的从业年限,项目经验有一定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观察的结果看,关系真的不大。另一方面,也有人可以在一周之内迅速熟悉之,并且在不需要为学习新技术支付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开发Hadoop应用,且无故障运行于生产环境。

我认为,这一切源于那个相当于“内力”的东西,也就是“基础”。那么什么是基础呢?我想谈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1,我Java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