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的一些技巧

1、wildcard : 扩展通配符
2、notdir : 去除路径
3、patsubst :替换通配符

例子:
建立一个测试目录,在测试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sub的子目录
$ mkdir test
$ cd test
$ mkdir sub

在test下,建立a.c和b.c2个文件,在sub目录下,建立sa.c和sb.c2 个文件

建立一个简单的makefile
src=$(wildcard *.c ./sub/*.c)
dir=$(notdir $(src))
obj=$(patsubst %.c,%.o,$(dir) )

all:
 @echo $(src)
 @echo $(dir)
 @echo $(obj)
 @echo "end"
 
执行结果分析:
第一行输出:
a.c b.c ./sub/sa.c ./sub/sb.c

wildcard把 指定目录 ./ 和 ./sub/ 下的所有后缀是c的文件全部展开。

第二行输出:
a.c b.c sa.c sb.c
notdir把展开的文件去除掉路径信息

第三行输出:
a.o b.o sa.o sb.o

在$(patsubst %.c,%.o,$(dir) )中,patsubst把$(dir)中的变量符合后缀是.c的全部替换成.o,
任何输出。
或者可以使用
obj=$(dir:%.c=%.o)
效果也是一样的。

这里用到makefile里的替换引用规则,即用您指定的变量替换另一个变量。
它的标准格式是
$(var:a=b) 或 ${var:a=b}
它的含义是把变量var中的每一个值结尾用b替换掉a 



静态模式


静态模式可以更加容易地定义多目标的规则,可以让我们的规则变得更加的有弹性和灵活。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语法:

<targets ...>: <target-pattern>: <prereq-patterns ...>
	<commands>
	...


targets定义了一系列的目标文件,可以有通配符。是目标的一个集合。

target-pattern是指明了targets的模式,也就是的目标集模式。

prereq-patterns是目标的依赖模式,它对target-pattern形成的模式再进行一次依赖目标的定义。

这样描述这三个东西,可能还是没有说清楚,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如果我们的<target-pattern>定义成“%. o”,意思是我们的<target>集合中都是以“.o”结尾的,而如果我们的<prereq-patterns>定义成 “%.c”,意思是对<target-pattern>所形成的目标集进行二次定义,其计算方法是,取<target- pattern>模式中的“%”(也就是去掉了[.o]这个结尾),并为其加上[.c]这个结尾,形成的新集合。

所以,我们的“目标模式”或是“依赖模式”中都应该有“%”这个字符,如果你的文件名中有“%”那么你可以使用反斜杠“\”进行转义,来标明真实的“%”字符。

看一个例子:

objects = foo.o bar.o

all: $(objects)

$(objects): %.o: %.c
	$(CC) -c $(CFLAGS) $< -o $@


上面的例子中,指明了我们的目标从$object中获取,“%.o”表明要所有以“.o”结尾的目标,也就是“foo.o bar.o”,也就是变量$object集合的模式,而依赖模式“%.c”则取模式“%.o”的“%”,也就是“foo bar”,并为其加下“.c”的后缀,于是,我们的依赖目标就是“foo.c bar.c”。而命令中的“$<”和“$@”则是自动化变量,“$<”表示所有的依赖目标集(也就是 “foo.c bar.c”),“$@”表示目标集(也就是“foo.o bar.o”)。于是,上面的规则展开后等价于下面的规则:

foo.o : foo.c
	$(CC) -c $(CFLAGS) foo.c -o foo.o
bar.o : bar.c
	$(CC) -c $(CFLAGS) bar.c -o bar.o

你可能感兴趣的:(makefile的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