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想多一些,愈发觉得人生就是一种体验,本无所谓终极的意义或者目标,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这个过程,或精彩、或幸福、或失落、或痛苦。唯一能让我们不会后悔的,恐怕就是我们曾经努力过、追求过。
随着时间流逝,我不断地在激情和平静之间来回游走。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虽然偶尔我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但却总是不愿去整理自己的人生路径,因常反思这意义何在?我自己的体验自己知道就罢了。
新年将至,我是30岁的人了。想着自己人生路径中的一些事,记录下来,作为一段回忆吧。
童 年
时常跟几个朋友聊起童年,似乎大家的童年生活都很窘迫,但其实当时是没这么些感悟的。童年的乐趣与家庭经济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唯一困扰我的就是经常挨打,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长大,离开家,不挨打。
小时候其实从来不懂什么叫努力学习,也不懂如何努力,只记得几次因没做作业被惩罚的故事。小学一年级,人生第一次参加正规期末考试,语文100数学99,因班里有一个同学是双百分,回家我被罚跪。我无法知道当时母亲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么做,也无法理解,直到我大学毕业问起母亲这件事情,也没有答案。但我想说的是,这件事情其实对我并没有什么人生重大影响和意义,小时候依然是凭点小聪明上学,在背着一大背篼红薯藤走在路上的时候手里也捧着金庸梁羽生。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介绍过雪山飞狐,从此我就迷上了武侠小说。甚至为了能比村子里排队等候的另一个人早点看一本武侠书,给别人打了两小时麦子。那时候凡是文字的东西,都让我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每每躺在床上,武侠小说情节和人物就开始在头脑中如电影一样不断地回顾,几年下来近百本小说我都如数家珍,想想现在看完一本书两星期过后连主角名字都忘记了,不禁慨叹。
因为有点小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还在班里能保持头名,但看小说、打牌赌钱这类习性却也是伴随着小学生活就开始的。但因为成绩当先,除了母亲之外,也就没太多人来计较。当然小孩子背地里那些动作,无论怎么检讨,都是徒劳的。家里没电视,全村也就几部,晚上大家都是8点左右正式去几户有电视的人家里报到,小孩子们通常都是周六晚上才能被批准去看电视。于是我就常常等母亲出门后再去另外一家,还要偷偷避开主人的视线,因为主人不愿意担纵容别人家小孩子在非周六的日子来看电视这个罪名。在电视剧结束那一刻,立即摸黑飞奔回家躺到床上。
童年的快乐,相当一部分还来自家乡的那条河,鱼虾螃蟹们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直到有一天,当我知道自己考上了县城里的重点中学初中部,我才意识到,这条河的乐趣,兴许就从此离我远去了,不免有些伤感。
中 学
1991年8月30日,去县城报名上学前的一天,我在一户人家里玩拱猪,母亲来找几张报纸替我包东西,发现了我,狠狠给了我几个耳光,我默默地随母亲回了家。第二天,母亲挑着东西,我背着个背篼,上面放着家里最新的一件家具----一个大箱子,由于去县城方向的学生太多,我们只能望着每一趟塞满人的车而兴叹。沿着公路走了快10里地,没办法,我们上了一辆返空的车,才折回来去了县城,为此多花了5块钱。到了县城我没有了母亲的约束,但已没有什么兴趣再去找武侠小说看,也没有找人打牌赌博去,大家的中学生活都类似,简单而单纯,老师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初三那年父亲减刑释放,到学校来找我,我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很陌生,匆匆别过。1994年上了本校高中,村子里的人说,我是一只脚踏进了大学。但高中阶段,对我来说体坛周报远比教科书重要,1998年为了看凌晨亚洲杯足球(中国对沙特),我们几个人凑了20块钱去外面找了个宾馆呆了一晚,那份对足球和体育的狂热劲占据了我的高中生活。高中我永远是班上前4名,从未得过第一,第一都是别人轮庄坐。老师们其实对我很好,但我却肆意挥洒消耗自己的青春。家里人对我在外上学,应该说直接关注的极少,临近高考前一个月,不管家境如何,同学们的父母几乎都来学校看望自己的孩子,唯有我依然是一个人。至于填报志愿、未来如何选择,只有靠自己了,虽然我也不懂,但家里人更不懂。我们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分不清本科和专科是啥意思,因为解放以来村子里只出过一个大学生,毕业做了老师,文革参与武斗被炸死了。村里人对读书唯一的目标就是改变自己"泥腿子"的命运。
高考前一个月我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他们我的饭菜票只能支持到7月初,希望再想想办法。1997年7月7日那天早上,村子里一个人来学校给我送来了50块钱,我怀揣着这些钱走进了考场。7月10日,看着同学们的家人来寝室帮忙收拾东西,我一个人感觉很凄凉。在学校要求离校的最后一天----7月14日,我把自己的东西搬了一部分到教学楼里的顶楼藏着,一部分委托司机替我带回街上一个熟人家,然后自己在县城晃悠了两天才回去。回家后我很伤心,母亲说本来要来学校的,但父亲不允许。回想到这些我眼角已经湿润,母亲对我是很严厉,但其实还是非常爱我的,上中学的时候我明白这个的,那时就很怨我父亲。高考成绩下来,比较糟糕,最后去了二本----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新的生活等待着我,我也很期待。
成 年
从小到大,我只离开过邻水县两次,一次是高一时候随临班同学春游,去了大竹县竹海。另一次是高二时参加物理竞赛与物理老师一起去了成都的川大。所以高考志愿我一所四川境内的学校都没填报,一方面跟小时候远离家的思路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四川是一个讲究吃喝玩乐的地方,日子过的很舒服安逸,如果现在不出去,将来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走出去了。
在县城与5个同去北京的同学汇合后由一个北航的老校友带领,怀揣着期待和梦想,到了北京。北信很小,甚至比我的中学还小,一度很失落。以前在中学我都是在跟别人讨论问题中学习,基本都是别人来问我,我自己的自我驱动能力很差,而在这里的学习和中学完全不一样,大家都自己管自己,几乎不交流学习问题,上自习也是单独行动。于是我就跟玩游戏的一帮人混在了一起,Quake2 伴随我度过了很多日日夜夜。可以说大学四年我的学业方面几乎没什么进展,倒是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事,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原则)趋于明确:
不以恶意揣测别人,不用别人的行为惩罚自己。
这个思考,最早要追溯到初中发生的一件事。某天,我在外婆家(与舅舅家相临)打算下午返回,路过姨妈家留宿一晚。那时舅舅和姨妈家有些别扭,非要留我住一晚。而我不想留下来,磨到天色快晚了,舅舅很生气,就说,那好吧,既然你实在要走,那就给你个火把照着走路好回家(舅舅家在山上,姨妈家在山脚,我家在坝下,来往都是几十里地步行)。我当时心里有些不大痛快:明明我可以去姨妈家,为何非说要带火把,还不是因你们两家的矛盾把我夹在中间嘛。下了山,到了姨妈家,我就把这事给说了。当时表姐(姨妈的女儿)就随口说了一句: 也许舅舅只是希望你留下来,并没有别的意思吧。 兴许这只是她很随意的一句话,但在我听来却有很大的震动。这样想,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正好是从姨妈家的人口中说出来,对我很是触动。从此我就暗暗打算不以恶意去揣度别人。十多年过去了,表姐恐怕早忘记当初这句话了,但我却记忆犹新,这句话带来的感悟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益颇多,不但因此和人少了很多误会,更是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宽容别人,也让自己对很多事看得开了。同样,不用别人的行为惩罚自己,也是善待自己的一个好办法。经常,我们可能因朋友或不相干的人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言论而懊恼,让自己很不开心,甚至耿耿于怀。但对方却浑然不觉,甚至即使觉察到了也不以为然,这还没算那些刻意而为的人。如此情景下让自己不开心,除了伤害自己外,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呢,看开些,不要苛求别人都和自己保持一致,更不要奢望别人能懂得欣赏自己。一个人,多些自立,不是因了别人的看法而活着,这样自己才活的精彩。
一如石康一部小说名一样,晃晃悠悠的,我就到了毕业关口。这时候,为了生计的缘故,搞了些 Power Builder Oracle数据库的开发,做做兼职,也为自己找工作储备点技能。后来工作落到了邮电数据网络中心,很快更名为中国电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国企性质的企业,我被分配在软件开发部门,这里北邮和工大的人占了主流。因为开发中使用到了 Pro*c 和Oracle,我也由此和Oracle结下了缘分。在一位同事的推荐下我上了ITPUB论坛,正是这个论坛,帮助我走进了DBA这个圈子。那时候大家都不太懂数据库,于是我就多学习了一些sql优化的技能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主管看到这点,就提出让我主动承担团队内sql优化的工作,于是我就更多地投入精力到研究数据库优化中。那时每天除了早上从住处到公司路上这20分钟可见天日之外,几乎都是在工作或者泡在论坛上。因为论坛让我找回了中学阶段那种讨论学习的氛围,我也很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我不再孤独。
2001年,互联网蓬勃发展,我们也在论坛里的学习交流中成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越来越感觉到现有工作环境能提供的空间非常有限,想到了离职。一生出这个念头,我愈发地觉得在公司呆着浑身不自在,于是就提出了离职。部门负责人希望我留下来,我问了一句话:你觉得我在这里未来两年内有多少机会可以向上走?他想了一小会儿,告诉我,没有。因为机会基本都被北邮和工大的人拿去了。于是他也没再继续挽留,很快我也就离开了。这时我想物色一个专门的DBA的工作,因为越来越觉得Oracle数据库博大精深,需要我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只有一年多的工作经验,且无专职经验,很难深入钻研。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Lecco,一家香港公司。主要是技术负责人在网上看见了我对他们产品的评论,然后有过几次Email沟通,在北京面谈之后约了2002年底去珠海,Lecco将在那成立一个小研发中心。
谈好后8月份我就回家呆了一个月,9月份到深圳一个同学处住着,每天都上论坛,学习、指导别人解决问题。其实我没有什么测试和练习环境,就是通过指导别人来辅助我完成自己的技术判断和操作演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发帖回帖总数达到15000也就是这个原因。11月份到了珠海,工作中几乎都是跟DB优化相关的内容,感谢Lecco给了我很多自由的时间去探索技术问题。那时对于技术的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呢,每天只要一有空我脑子里想的几乎都是技术问题。记得有次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的疑问,到了家躺在床上我还在想,快零点了我终于想通了,有一种需要与人分享的冲动,于是跑到外面网吧畅快淋漓地写了下来发在论坛上,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了。当然,这段时间也因为生活的单调,使得我必须找自己感兴趣且使自己能成长的事情去做。学习技术同时满足了这两个需求。
有朋友问我一个人在珠海是否感觉孤苦伶仃,实际倒没这么糟糕。因为从中学在外念书开始,我都是独立解决自己的事情,母亲不是一个能很好地表达关爱的人,也不善于沟通,所以我的思想变化基本都来自自己身处的朋友圈子以及自己的思考。虽然父亲1993年就回家了,但在家庭经济方面并未承担其应有的责任,所以我上大学几年是有负债的。后来有段时间,周末去广州做一些Oralce方面的技术培训,那段时间每周五下班坐车去广州,上课完毕坐车赶回珠海一般都是周日晚上10点,很疲惫。在终于将家里债务解决掉的那个月,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后来因为公司产品的市场方向跟香港的同事之间理念不一致,他们不懂大陆的环境,我们想一起开发大陆市场得不到支持,渐渐地彼此都觉得合作下去没盼头,于是我在2003年底离开珠海回了北京。
在北京的几个月,是技术成长的黄金时期,那时我跟盖国强(eygle)和叶梁(coolyl)合租在一起,共同的技术爱好让我们彼此加速成长。我平日里也靠着做一些技术培训和替别人现场解决问题谋生,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那时曾经想招人一起成立公司做技术服务,可惜其他人工作环境太优越不愿意出来,也就作罢。2004年3月突然接到鲁国良电话,让我去杭州阿里巴巴看看。我与他也是网上认识,在杭州见过一面,技术上是惺惺相惜,盛情难却,就到了杭州。因为以前在国企呆过,这一行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于是我决定离开北京到杭州,很快,3月16号就到阿里巴巴报道了。
从来没有专职做过DBA,却以圈内知名DBA的身份进入了这家公司,我的运气很好。这几年借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我们的设备从PC Server到高端小型机、存储,再回归PC Server,数据库从Oracle 到Mysql,公司技术架构也不断演进,我本人对数据库、操作系统、主机、存储都有涉及。有段时间我跟陈吉平(piner)合租在一起,我们俩探讨技术问题非常狂热,那个时期,包括和鲁国良、汪海等人,我们一碰到一起必然是持续的技术争论。还记得有次在上海和诸超、陈智生等人吃饭,谈技术足足谈了5个小时,直到老板关门,有些在座的其他朋友估计都郁闷坏了。这几年里知识和技能飞速增长,同时也赢得了公司的认可。阿里巴巴集团的DBA数量从2004年的几个人到2009年底的70多人,角色从开发DBA到数据架构师,从产品DBA到系统架构师一路演变。
一路走来,越来越感觉到心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是否有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其他人以及他们的意见,我们是否能包容其他人,将是我们个人能走到什么高度的重要因素。
除了我们自身外,我们还需要去把握技术大趋势,公司发展的大趋势,适时地做好准备,迎接变化。因为我们自身的提高最终是需要在公司体现出具体价值的,这样公司才能给予我们相应的回报。有些技术人员很偏执,事情越做越偏离公司的需要,这是很危险的,也许当初自己做的事情是公司的核心优势,后来却成了公司的核心障碍。所以如何顺应变迁,如何化小我融于外界的大我,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蜕变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我们影响到更多的人,集结众人的力量,才能解决更大的问题,体现更大的价值。
其实从2007年开始,我已经深感自己成长的瓶颈,一方面要寻求自己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加紧培养接班人。在公司内部协助推行做了几件事情:水平分库解决方案,Oracle redo log 解析的同步方案,廉价存储的搭建方案,其实这些成不成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我们去挑战了自己的天花板,做了一些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也很高兴看到一些团队成员的变化:简朝阳是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3年时间就赢得了信任,还出版了一本受读者欢迎的数据库好书;张瑞2005年初来公司的时候底子很弱,到2009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技术博客也日益有看头;陈栋也挑起了带团队的大梁。正因为这些骨干成员的成长,2009年7月份我离开B2B到支付宝的时候,只是在周五晚上跟大家吃饭宣布了这个决定,周一就到了支付宝,没有任何工作的交接,团队就平稳过渡了。与团队骨干成员水乳交融的这种工作状态,让我日子过得很舒适,但我是一个害怕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就这么进入平稳期了? 这也是我离开B2B的根本原因。换个新的环境或者领域,多一些尝试,人生就是要多体验。
体验与感悟
个人能力成长三阶段
1.学习,学以致用。
2. 勇气与责任,突破自我。
3. 眼光和判断,影响他人突破自我。
学习,学以致用,不断反复,量变带来的质变会让自己感受到不断的提高。虽然这个时期也有平台期,但在这个时期坚持就是胜利。到了某一个阶段,自己受现实及自我的惯性约束,在一个平台期待久了之后,自己可能给自己装了一个天花板,很难突破这个顶了。 这个时候再采用原来的方法,发现可能长达三年五(这个时间因人而异)自己都没有因量而发生质的变化,于是接受现实。 这个时期如果有勇气,承担责任,挑战自我,会突破自己以为的天花板,给予自己信心。当你突破自己,赢得信心,相信自己之后,要继续向上,发现你必须带动其他人与你一起,否则一个人无法做那么多事。 但其他人也有瓶颈和平台,他们如果长久地横在平台期,你也就无法达到更高的目标。 于是得在正确判断当前团队的能力基础上,找准方向和目标,影响其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突破自我。由此进入不断反复的良性循环,直到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到成熟期,那就是整个公司需要突破了。
胸怀、包容,是自我成长过程中能影响和带动他人的最根本因素,宽广的胸怀既能接纳他人,也能成就自己。本质上是一种小我到大我的过程。
宽容
宽容是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陌生人 之间相处愉快的基础。其实离我们越近的人,要求越低,但因为太近而放大了某些局部,让我们反而更苛求。我对宽容有这样几个理解:
不理解不宽容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婆媳关系是最简单的不理解不宽容的出镜率最高的地方。
理解而宽容
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家庭愉快,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宽容。
不理解也宽容
于朋友之间,我们通常发现,只要是朋友,就算不认同,但也比较宽容。
当宽容则宽容
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当宽容的时候要宽容,不该宽容的时候则该严厉,奖惩分明,进退有度。宽容最重要的是能调整自己的心情,但却有可能是对别人的放纵。 若能在生活中任何场合做到当宽容则宽容,那是一种境界。
团队的成长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功
团队只有不断地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才能在规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让大家拥有激情、充满希望。
团队的脊梁,必须承担着团队发展的责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同时教会别人,否则就无形中抑制了后来者的空间,人才梯队发展受阻。
团队成长空间,实质上是公司发展空间的反映,或超前或滞后,但长期来看是协调的。团队能与公司共发展,个人能与团队共进步实在是幸事。
保持思考,尝试新东西,能带来团队技术氛围的活跃 。
通过努力,拿到阶段性的结果,给自己以及团队增强信心 。
主管保持鼓励员工承担风险尝试创新并提供支持 。
持续地保持不断尝试和进取的心态,团队的专业序列才能健康成长,否则高层级专业人才无法往上走,无形中阻碍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久而久之团队失去活力 。
周期性地审视自己以及团队,是否一直在重复过去的工作并且效率无明显改进,是否没有新的内容纳入。若没有变化可拥抱,要创造变化去拥抱。
我的思考与朦胧的"道法自然"
其实我从来没认真考究过道法自然是什么含义,只是有时会朦胧地见过或者听过,突然蹦到我的脑海中来,让我觉得非常适合表达最近的一些思考。在今年年初和andy的一些交流中,他在提一个所谓"闭环理论",具体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将要努力获得的结果能反作用于你自身。 再直白一点,拿个人来说,就是能力提升就承担更大责任,承担了更大责任能促进能力的提高。 拿团队和公司来说,很多时候努力的方向和结果却具有不确定性,或者不一定能正向作用于公司或者团队自身。 学过模拟电路的人知道负反馈和正反馈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让我们的努力进入正反馈的轨道。 这也是我理解的andy的闭环理论的意思。 当然,那是我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没有明确地成体系地把这类问题抽象出来。
今年这样的思考越来越多,个人与团队、公司的关系,如何能协调发展,而不是满足个人利益但是损害了团队利益,满足了团队利益但是损害了公司利益。 我们要将三者的利益方向结合起来成一个正反馈系统,至少,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反过来说,锅里的饭多了,我们每个人碗里的才能多。 如果今天我只是把别人碗里的刨到自己碗里来了,可这日子能长久吗?道理是很简单,但真实的体验和执行上,我们往往迷失其中。所以成功的公司有成功的道理,我们去看成功的公司的内部,总是有着不同形式的正反馈的子系统,让个人、团队、公司之间和谐地发展。
回到自然界,为什么我们总感慨于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妙。我们惊讶和感慨于草原上、森林里、溪水边各种和谐到精密的生态系统。只有人的出现,才破坏了这个生态系统,让自然失衡。一切的过度发展、环境破坏都来自于人的欲望。 让我们的整个生态系统无法可持续发展了,走向枯竭。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我朦胧中感觉到"道法自然"这个意境。 即使我不曾研究过这个词的本意。 顺其自然是道,但什么叫顺其自然,在这里顺其自然就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 所以近一个世纪以来而继续存在的公司就是顺应了这个自然,或者顺了道。 阿里巴巴要存在102年,必须顺这个自然顺这个道。 就是我们公司的内部来讲是个人、团队要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对外来讲是公司与外部环境要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内部可以体现在个人自身的发展、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团队与团队间的合作方面。 如果个人不能提高,常年做相同的事情,如何支持公司能走下去呢? 如果个人能力提高,团队被依赖在这个人身上,或者个人严重影响团队发展甚至制约团队发展,那公司如何走下去? 如果团队之间总是彼此博弈而不是基于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去看问题,公司又如何走下去?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如果公司的发展是破坏了自然环境,或者让社会矛盾加剧,那公司如何能继续走下去? 因为公司不顺应外部大环境这个道,公司发展得越大越是受到外界强烈的压力和指责,最终公司将要走向消亡。
102年这个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极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个人、团队、公司都需要在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中顺应自然这个"道"。 这是我们生存的法则。想到这里的时候,"道法自然" 这个词就自然地蹦了出来,破坏平衡、和谐的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事物,都将是被率先淘汰的。
附,2009年12月22日,我在支付宝techday做了一个有关成长、团队、信任的分享,后由同事整理成文,祥文见(也可用 techday +信任 搜索):
http://bitirainy.spaces.live.com/blog/cns!6AECD20E2E08EE3A!1649.entry